如果说发展成就了武汉速度,那么文明则彰显了武汉这座城市的高度。
近年来,武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武汉因你而荣”志愿服务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创出新高度;“一城好人”层出不穷,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武汉用文明实践推动文明创建,涵育文明精神,将一股股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红巷爷爷”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宣讲红色故事。中国文明网张殊凡 摄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我是第三次来到这里,每次听‘红巷爷爷’的讲解都有新收获。”9月20日,武汉市民李若梦带着孩子,听“红巷爷爷”讲解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事。
武昌“红巷”都府堤路,417米长的街道,分布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街区。
70岁的邓广东是“红巷爷爷”义务讲解团成员,一有空他就穿着红马甲,走街串巷宣讲红色故事,被人亲切地称为“红巷爷爷”。如今,“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共有15人,都是红巷周边的老党员、老街坊。
邓广东说,在这条红色街区讲好党史故事、传播红巷文化、唱响红巷好声音,特别有成就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将都府堤路的红色场馆作为延伸阵地,挖掘培育群众身边的‘草根宣讲员’‘网红宣讲员’,把红色历史文化基因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武昌区文明办负责人杨霞介绍,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相结合,老百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赞歌响彻九霄云外,亿万人民情满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月15日晚7时,黄陂区“文明实践·周三有约”文艺演出活动如约而至,通过湖北渔鼓将党的理论,用黄陂方言唱出来,通俗易懂接地气。
“周三有约”是近年来黄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的品牌活动,既为广大党员增添了特色学习方式,又充实了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14个文明实践中心、175个文明实践所、3080个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分别达98.87%、94.25%。
“南湖大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垃圾分类普及活动。中国文明网张殊凡 摄
武汉因你而荣,人人都是城市文明“代言人”
疏导客流、为游客讲解、关爱老弱病残群体……9月19日上午9时,陈艳青穿着红马甲来到园博园,开启了一天忙碌且充实的文旅义务服务。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身为一名志愿者,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让市民增强文明旅游观念,打造良好文明旅游环境。”陈艳青说。
漫步武汉街头,一幅城市和谐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双休时,武汉硚口区多个街道的下沉党员、志愿者走上十字路口,引导交通文明;
82岁的“民间湖长”刘智修和她的银发护湖队,经常到汉口鲩子湖畔巡湖,看见垃圾就捡起来;
74岁的老党员陈从发坚持每天到汉阳铁桥四季生鲜市场周边巡查,对出店经营和流动商贩进行劝阻……
这是该市正在开展的“武汉因你而荣”文明实践活动的生动体现。
“人人文明、城市文明,人人奉献、城市出彩。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局外人’,我们在武汉生活,人人都是城市文明的‘代言人’。”武汉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武汉因你而荣”文明实践活动日渐深入,不少市民都踊跃参与进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点缀城市文明的靓丽底色。
武汉市全国道德模范风采墙。 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一城好人崇德向善,群星璀璨闪耀志愿精神
在武汉市民之家一楼大厅的显要位置,有一面长8米、高3.3米的全国道德模范风采墙:吴天祥、董明、孙东林、王争艳……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出现在榜上。
自2015年建成后,风采墙已经历3次更新,上墙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达32位。目前,武汉市入选全国道德模范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除全国道德模范外,武汉还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7位全国“最美奋斗者”,以及14位感动中国人物等。
他们的产生,是城市文明氛围孕育的结果。
文明武汉,已经成为武汉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凝聚起这座城市向上向善的力量。
放大“榜样效应”,让道德光辉照耀英雄城。吴天祥小组、“守望生命”长江救援志愿队、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市民园长”志愿者团队等,都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武汉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志愿者之城”建设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底,该市已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认证志愿者257.2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0.86%,相当于每5个武汉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注入活力。
“武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得特别扎实,品牌有特色,唱响主旋律,壮大了正能量。”一位中央媒体记者说。
让有形的价值观、鲜活的正能量走进人们心中,成为学习教材和行动标杆,彰显武汉“一城好人、道德高地”的良好形象。(湖北日报 通讯员 祝捷 汪甦)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