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已成为十堰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讯员 全正 摄)
阅读提要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车城”十堰市瞄准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该市志愿服务活动数、志愿服务信用时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十堰市,“志愿服务”深入人心,从创建文明城市、生态环保到文明出行、邻里守望,百姓但有所需,“红马甲”必有所应。
“从群众需求出发,让群众成为志愿服务的受益者,进而成为参与者,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社会风尚。”十堰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主任吴善宏介绍,全国志愿服务记录手机软件“志愿汇”数据显示,该市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63.3万人,经常参与服务活动的志愿者30余万。
从小事做起,为群众排忧解难
高希闻是十堰第一批志愿者。
2005年,他去深圳打工,接触志愿服务,2010年回十堰后,组织小草义工队。起初,应者寥寥。“不了解,也不理解。”高希闻回忆,他提出到一家福利院做志愿服务,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们来干嘛?”
带着亲戚、朋友,高希闻坚持组织活动:到公园捡垃圾,劝导路人不要乱穿马路,在火车站帮助返乡农民工……
2012年,他组织“暖冬行动”,给山里孩子送棉衣被褥。有些志愿者带着孩子去了。“城里孩子条件好,看到同龄人只穿单鞋、床上铺着薄薄的被褥,孩子们触动很大。”高希闻说,有个孩子回家抱着父母痛哭,从那以后把零花钱都攒下来,给山村孩子买纸笔衣物。
小草义工队的名声一下响亮起来。许多家长觉得,参加志愿服务,既能奉献爱心,还能教育孩子,一举多得。
随后,高希闻组织“环保小卫士”“关爱留守儿童”“走进福利院”等志愿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有做好事的愿望,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他介绍,小草义工队已成为十堰市最大的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近万人,十年来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次,参与者超过10万人次。
目前,十堰有近4000个志愿服务组织,其中不少颇有名气:专注环保和水资源保护的沧浪绿道公益服务中心、关爱抗战老兵的十堰职工志愿服务队、坚持为清洁工送早餐的温暖365义工队等。
“志愿服务就是要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吴善宏表示,聚焦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方面,十堰市形成一大批扎根社区、服务民生的特色项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志愿服务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打造“一公里志愿服务圈”
茅箭区三桥社区有“三多一大”:改制企业多、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治理难度大。
社区党支部整合党建和志愿服务资源,200多名党员志愿者打造便民服务、平安服务、政务服务等“朋友圈”,居民线上点单,志愿者24小时内上门服务。社区里,每家商户门口都有一个公示牌,标明志愿服务内容:“为65岁以上老人送货上门”“每周一,社区居民理发打六折”……社区志愿服务站里,居民“心愿树”上的微心愿,志愿者争先恐后来认领。
这是十堰市从2018年开始打造的“一公里志愿服务圈”,即:每公里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有志愿服务队伍、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不能只凭一时热心,要在常态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吴善宏介绍,十堰市以市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为中心,8支志愿服务总队为支点,16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700多个志愿服务站(岗)为网点,撑起“一公里志愿服务圈”,设计文明劝导、文明交通、关爱困难群体等志愿服务项目,系统整合各类热线、网络等社情民意诉求渠道,为志愿队伍精准服务提供依据,加强供需对接。
一顶小蓝帽,一把山羊胡,64岁的李世明声音洪亮、走路带风。他家住武当路龚家湾社区,从2017年开始,自备音响,在社区门前的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如今,他的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150多人,社区也成立环保、文艺宣传、医疗保健等近10支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
从去年开始,十堰市着力下沉志愿服务资源,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采取开门接单与上门订单相结合、个人点单与集体点单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场次,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银行”助推良性循环
“想把家里收拾一下,可胳膊抬不起来,多亏了她帮忙。”4月3日,张湾区红卫街袁家沟社区二号门小区,老人王玉琴连连称赞“时间银行”志愿者舒环元。
王玉琴今年72岁,双手患病,行动不便,清明节前想做个大扫除,一拖再拖。正烦恼时,舒环元来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舒环元也是退休人员,身体硬朗又乐于助人,加入社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队,平时帮着邻里照顾老人、打扫卫生,不仅服务他人,还“储存时间”。
去年,十堰市启动“时间银行”项目,袁家沟社区是首批试点社区,招募小区低龄老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为80岁以上和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家居清洁、代购药品、独居陪伴、心理抚慰、法律援助等服务。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储存起来,需要时可兑换相应的服务和生活用品。
社区“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曹欣介绍,志愿服务根据难度系数“明码标价”,如独居陪护难度系数为1,一小时“值”60时间币;取快递难度系数为0.2,累积一小时“值”12时间币;居家清洁难度系数为2,一小时可“值”120时间币。志愿者到达一定年限后,可将时间币取出,在服务超市“购买”以上任意服务。
以时间换时间、以服务换服务,“时间银行”人人可为,且人人可以有所获得。“引入‘利他’的兑换概念,这就建立起了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吴善宏介绍,截至今年2月,4个试点社区共有1200余名志愿者、5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服务老年人群1.5万人次。今年,十堰市增加10个社区试点,并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明确时间存储、兑换、转移、发放规则,统一服务点标识、场地布置及助老服务流程等。
与“时间银行”类似,竹山县制定“爱心存折”志愿者回馈机制,让爱心从“单向流动”向“双向循环”,不断增强志愿者的获得感。“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我们还会作出更多积极探索。”吴善宏说。
记者手记
让志愿服务行稳致远
十堰沧浪绿道环保服务中心是十堰第一家环保公益组织,常年组织开展“民间河长”“河流守望者”等志愿服务活动。负责人尤林自称“理想主义者”——除承接几个环保监测项目外,中心没有资金来源,组织活动、车费、购买保险等往往依靠四处“化缘”。
尤林说无怨无悔。有一次夏日巡河,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给他送来一瓶矿泉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志愿者不求物质回报,但需要看到,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不能仅靠自发的善念,更应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志愿者感到光荣,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时间银行”“爱心存折”都是很好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还应为志愿者提供安全、医疗、交通、通信等保障,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志愿者行为的认定、鼓励和支持,让志愿者获得更多认同感。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志愿服务才能行稳致远。
志愿服务已成为十堰的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精神,理应被珍视和放大,激发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张晓)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