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莞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人
时间:2021-08-13 10:46:58来源:网络

萧劲松

黄志强

李婉乔

袁绍居

古思权

李艳芳

卢海平

梁翠如

黎晖

用双脚丈量乡村,用汗水书写担当。近年来,随着东莞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力推进,在绘就美丽乡村大美图景的路上,东莞各领域、各行业涌现出了一批领头人。前段时间,广东省通报表扬乡村振兴先进集体111个、先进个人293名,东莞3集体14人入选该名单。

他们有的是带农增收致富的荔农和“渔夫”;有的是推动落后村蝶变的村党委书记;有的是发挥专业技能建设美丽乡村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农业科研工作者;有的是通过志愿活动和文化传承影响更多人的志愿者和文化工作者……如今的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近日,南方日报采访了其中9名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代表,听听他们与东莞美丽乡村的故事。

助农致富的带头人

“获得这个荣誉真的很开心,其实我们做的只是乡村振兴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个小部分做出了一点小成绩。”从金融行业到水产养殖业,这位“做出了一点小成绩”的渔夫可不一般,他曾荣获“2018年度中国水产影响力人物”“2018东莞市十大经济人物”“东莞市2020年度劳动模范”,并在今年获得了“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一线工作者”荣誉称号,他便是东莞市松湖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劲松。

萧劲松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2010年,萧劲松成立了东莞市松湖水产品养殖公司(下称“松湖水产”)。他笑称:“因为东莞的农业发展比较薄弱,前期创业阶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公司已经从最初30亩的养殖规模发展壮大到现在1000多亩,在业内受到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广东省农产品进出口示范基地、东莞市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

为了扩大养殖面积形成规模,萧劲松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他表示:“原来的渔户比较分散,都是自产自销,很多时候卖不到好价钱,不能形成联动。所以我就想出了这个模式。”他提供鱼苗、技术、设备支持,农户提供人力以及其他投入,以股份形式分红,抱团发展,在鱼成熟之后,再从农户手上收购回来,打通销售渠道,解决农户的销售难题,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农户对养鱼的兴趣。目前,松湖水产自有养殖面积500亩,带动当地60户农户养殖面积1500亩,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切实提高了当地农户的获得感。

与萧劲松一样,一直致力于带农致富的还有东莞厚街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荔农黄志强。“我们社的荔枝品质好,有不少老客户,往往刚摘下枝头就被预订了。”与往年一样,黄志强的冰荔被抢购一空。

畅销的秘笈就在于黄志强一手打造的电商渠道。近年来,黄志强一方面牵头建立荔枝田头冷库,解决了全程冷链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为大迳荔枝新鲜销往全国各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他成功推动合作社先后与淘宝、菜虫网、顺丰快递等国内大型电商物流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网上销售新模式。与此同时,合作社牵头与顺丰速运洽谈空运荔枝优惠价格,并在荔枝上市前就能与相关电商、物流平台签订购销协议、开展网上预售等,通常在荔枝上市前,将近10万斤的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冰荔就已被成功预订。

此外,黄志强还通过推动合作社抱团发展,在品质、品牌以及营销等支撑下,吸引了东莞市内以及广州、深圳等地终端销售的蔬果电商平台、微商城(户)等客商纷纷直接前来采购,大迳荔枝的销路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实现了质优价高的目标。

黄志强认为合作社的成功还主要归功于专业的荔枝技术团队,他们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能为果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有效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标准以及统一品牌建设。

“我们的果场都是标准化管理,用有机肥、用最好的农药。在品质方面,我们是认真的。”黄志强十分注重优质荔枝生产管理技术的学习提升,经常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东莞市农业技术管理办公室、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专家到果园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多年来,坚持每年均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关键技术、安全生产及栽培技术培训等多期,不断提高成员的生产技术水平,也保证了成员荔枝的安全生产。

打开销路、做好品控,在黄志强的带领下,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采购生产资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约10%,通过统一品牌销售提高产品价格约10%。通过成立冰荔有限公司开展统购统销,更好地保证了荔枝品质和价格,有效促进合作社成员实现持续增产增收,年均比非社员农户增收达20%以上。

农村发展的坚守者

农户们有了带头人实现了增收致富,村民们有了领头人则会从落后到小康。2015年2月,东莞欠发达村滘联社区来了一名女书记。这名女书记就是滘联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婉乔,她在滘联社区已工作六年。六年时光里,滘联社区的经营收入从344万元跃升到1075万元,纯收入从45万元跃升到933万元,资产负债率由92.3%降至62.14%。近年来,滘联社区更是被评为“东莞市美丽村居示范村”“东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村(社区)”等。

“我刚来的时候,村里面的路大部分是泥巴路,路灯的覆盖率只有10%。整体的村庄面貌可以说是脏、乱、差。”回忆起六年前刚来滘联社区工作的情形,李婉乔仍历历在目。

滘联社区位于东莞市中心城区北大门,面积2.7平方公里,辖下分布11个自然村,乡村肌理三面环江,水系较为发达。户籍人口3698人,常住人口约6298人。滘联社区自宋朝立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作为一个百年古村,滘联社区却自1999年被列入市欠发达村,2015年被列入软弱涣散党支部。滘联社区落后的原因之一便是资源严重匮乏,规划条件受限严重,增加收入渠道难。2015年,滘联社区自有可用可盘活的集体厂房物业基本为零,农田土地资源约有500多亩,其中的110亩属于农耕地,余下均属农保地和永久性农保地。社区地处属于北部片区未有控规,其优质项目、建设项目一切受限。

要资源没资源,要底子没底子。摆在李婉乔面前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没有资源就想办法找资源,没有底子就先打好底子。李婉乔和她所在的村“两委”班子想到借助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示范点建设的政策东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我们将全面提升社区环境、地方价值作为工作的主要突破口。积极主动争取了市、街道两级共投入1.49亿元,建设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试点。”李婉乔介绍,与此同时,全力推动三清理三清拆三整治,完善乡村规划肌理,腾挪乡村公共空间,通过打通断头路、挖通断头涌,落地高压线、全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恢复生态水系,提炼水乡人文和自有的特色亮点等,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如今“正丫起龙”也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亮丽名片。

“资源贫乏、经济负重前行、人心不聚,村历史问题多、意见多,一步一步走过来,步履蹒跚。”李婉乔的语气中满是感慨。如今的滘联社区,一条条沥青路平坦宽敞,一户户庭院整洁美观,一处处街头小景随处可见。小桥流水、古树林荫、岸绿堤美、龙舟竞渡、粤韵悠扬的岭南水乡画卷又回来了。

和滘联社区一样发生蝶变的还有麻三村。1969年出生的袁绍居,现任麻三村党委书记,52岁的他已在村里面工作20多年。多年来,麻三村在麻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袁绍居和“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各项事业统筹兼顾,稳步发展,先后取得“广东省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社区)”“重点工作先进村”“三旧改造工作先进村”“创文工作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现在获奖无数的麻三村此前也是东莞欠发达村。“2016年,我们村成功摘掉了‘次发达’村的帽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跨越式提升。2020年村、组两级集体纯收入与2013年对比,增长率达452.54%。这个增长率是喜人的。”袁绍居介绍。

经济等飞跃主要源自于“三旧”改造这一抓手。在上世纪90年代,麻三村凭借土地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皮革、化工等低端企业。但由于当时欠缺规划,致使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层次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2013年起,麻三村勇于打破发展瓶颈,袁绍居和两委干部紧抓大力打造华阳湖生态旅游的契机,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着手对华阳湖沿岸(南岸)的旧厂房及低效益片区进行“三旧”改造,并纳入村重点工作推进,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和任务分解表,以时间节点倒逼进度。最终,麻三村顺利收回未产生溢价的大部分企业,经过“三旧”改造,已开发土地85.3亩,先后引进华阳湖创客坊、原创坊、壹城、古梅广场等项目。已开发土地获得的收益约为1900万元/年,是土地改造前收益(326万元/年)的6倍。

扎根基层的实干家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群专注产业带农、带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也离不开多年扎根基层的专业人。东莞市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古思权就是一名专业人。

“健康是民生之本”,古思权表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要不断改善基层医疗的软硬件设施,进一步为村居民提供更便捷、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实现村社区的卫生健康水平整体提高。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古思权致力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提升基础设施设备,改善就医环境,稳扎稳打推动各项业务做实做细,打造了多个优势品牌服务项目。

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农学会秘书长李艳芳也是一名专业人士。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李艳芳在实际工作中还助推科学技术普及,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除了以实际行动助农外,李艳芳还致力于服务农业平台建设,助推科学技术普及。2020年以来,她组织实施农业科普活动6场,服务科技人员、涉农企业等共900多人次。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工作重点,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余次。同时入库了广东省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印象最深的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我报名加入市直机关抗疫队伍,被分配到了厚街新围社区,那时候基层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每天都在材料报送、关卡设防、隔离监测等事务中来回。”李艳芳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在给一位从广西过来东莞种荔枝的农户,送去解除隔离通知书时,了解到因为疫情,荔枝园等不来养蜂人,造成荔枝花授粉严重受阻,影响挂果,经确认,我们建议农户通过其他方式辅助授粉。还有一次,在新围的一个农场里,农户正因为葡萄苗不抽梢而着急,我们及时送去了合适的药水,解决了难题。”

与古思权、李艳芳用自身专业服务乡村建设不同,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的卢海平是通过多年来在工作岗位的打磨成为一名专业人士。道滘镇农林水务局局长卢海平大学毕业17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11年。借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和思考,卢海平和他的同事助力道滘镇乡村振兴事业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考核中,道滘镇取得“优秀”等次。田间窝棚整治和河长制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

“2018年至2020年,我们农林水务局负责了沿河违建清拆和田间窝棚清拆等镇委、镇政府布置的重点工作。这两项工作一开始不被村民理解,推进阻力很大,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想办法推动。”卢海平介绍。

卢海平口中的沿河违建和田间窝棚既不美观,又有安全隐患,清拆工作刻不容缓。一边是村民们的不理解,另一边是任务的重要和紧急,一度愁坏了他。“讲政策、讲人情、讲事实,讲法律。”卢海平这样形容他们做通村民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向群众从政策、法规解释推进涉水违建、田间窝棚清理工作的必要性,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在沿河违建清拆方面,采用分类处理违建企业和民房的方式,依法攻坚一批违建‘硬骨头’。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每10天通报制度,及时让各村(园区)明确工作进度和定位,理清存在问题。”

过程曲折,成果喜人。道滘镇最终累计清拆田间窝棚2016个,清理农田面积达13000多亩,完成63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承办全市田间窝棚专项整治工作分片现场推进会。

乡村文化的传播者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一个人和一群人之间需要“链接”,梁翠如和黎晖就是这样的链接。

“80后”梁翠如是东莞市横沥志愿者协会会长,她创新性地将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推动多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70后”黎晖是茶山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党支部书记、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扎根基层20多年,她致力于让传统乡村文化入脑更入心。

盘活多方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良性发展。梁翠如引导青年骨干志愿者有序运用协会资源,将老友记项目与乡村振兴、老人需求对接,推进青年资源、社会资源和多元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我们要求每一个村都要建立志愿者服务站,依托志愿服务站,将志愿者资源、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去,以送物资、送服务的方式,把志愿服务送到村(社区)基层里去。”

与此同时,梁翠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让志愿服务有章可循,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2017年起,她开始实行统一表彰准则,达到表彰条件年末将进行年度表彰。有了明文规定,让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有度可量、有章可循。2018年3月起,她每月开展志愿者骨干座谈会,与志愿者骨干共同总结服务经验确定未来计划,让志愿者从被动参加走向主动组织。未来,她希望调动到更多的基层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中去,“乡村振兴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振兴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为传承弘扬茶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守护好珠三角地区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南社古村落,以及镇内众多珍贵的古建、非遗、民俗资源,助推茶山融入人文湾区建设,黎晖坚持走遍全镇18个村(社区)开展调研,细心跟进每一处历史古建、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工程。

在黎晖和其团队以及茶山全镇的共同努力下,南社村古村落被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景区,推动南社古村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这一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成功推动500年历史的本土民俗活动“茶园游会”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打造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平台,7项本土非遗入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

文化引领的效果显著。南社古村的门票收入从几年前的10多万元,到近两年最高达到150多万元,足足增长了10多倍。近年来,茶园游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近500万人次。“乡村文化振兴作为‘灵魂工程’,是因为它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认识和把握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根本所在。”黎晖说。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