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时间:2021-07-15 09:12:02来源:网络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新时代城乡变化特征得出的结论,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我国深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金色”价值,更要有“绿色”颜值。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发挥好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需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

乡村全面振兴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生产过程。绿色发展是发展观上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乡村不仅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生态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供给基地。如何真正发挥这一基地的作用,进一步释放乡村的“绿色红利”,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着力点。高产量不再意味着高效益,高效益得以实现越来越取决于产量背后的生产方式。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绿色化已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畅通和拓展生态环境资源向经济社会效益长效转换的通道,实现和有效维系生产环节“绿色化”,必然要求乡村在生产方式上进行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乡村不仅要经济生态化,更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指向生产各环节的绿色、生态产品的健康,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的现代遵循与拓展,旨在充分发掘和释放生态资源潜在的经济效应属性,进而为经济生态化的长效维持提供前提和支撑。

生态与资本融通,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助推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注重生产与生态有机结合,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绿色安全优质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基地的金名片,拓展“绿色+”“互联网+”等多种行业联合发展的产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和拓展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渠道,带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民宿、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与服务,形成绿色产业链,促进乡村快速高质发展。真正让农业增值、让农民增收。

乡村全面振兴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准与基本要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深刻影响乡村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显性力量与重要因素。实现乡村生态宜居,要制定相应的绿色生活标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绿色行为,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确保生活与生态同步发展,并建立绿色生活服务和信息平台,帮助村民掌握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具体方法,解决生活垃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综合治理积重难返的难题,实现绿色生活的目标。为此,要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和管理,注重乡村公路、供水、供气、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厕所、医疗卫生、垃圾处理点、新能源交通站等绿色便民服务网点的建设与普及,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让村民在绿色实践中感受到切实的收益,进而认同这种绿色生活方式。

乡村全面振兴是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文明新风建设相结合。激发绿色发展认同感,以获得感强化认同感,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探索培育和发挥新乡贤、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定点帮扶、榜样引领,带动全体村民共学共建,在实践中体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挖掘一些贴近村民生活的现实素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让村民们意识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可以使生活环境变得舒适、优美,还能带动他们发家致富,进而不断深化共建共享乡村绿色发展新局面。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须“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倡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发展,需要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渠道,进行有效引导。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之策。(作者:王素萍、郝继松,分别系南京审计大学副教授、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均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