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面小康,文化偕行
时间:2021-05-08 14:38:3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国旗广场,参加“五四”活动的青年们在自拍合影。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广大青少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我们的节日”系列品牌活动接地气、有生气,热衷过“洋节”的人们领略到中华传统节日魅力;从城市到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聚民心、扬新风、育新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长、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中华民族坚强有力地行进在精神上“强起来”的新时代。

唱支心歌给党听

看红色遗址、走“红军路”、唱红色歌谣……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多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

统计显示,假期前3天,福建龙岩、江西井冈山等多个革命老区接待游客量普遍比2020年同期增长300%以上,且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人们心怀虔诚,或组团、或自驾,前往瞻仰革命遗址,追寻红色记忆,感受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3月以来,北京、上海、嘉兴、遵义、井冈山、延安等多地以及港澳地区,陆续唱响红色旋律,“唱支心歌给党听”大型主题合唱活动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全民合唱的方式致敬建党百年、歌颂新时代。

红色合唱、景区快闪、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短视频征集、歌唱艺术普及慕课、上线“山歌地图”……建党百年之际,广大群众传唱爱国歌曲,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唱出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方舞台,百年风华。文艺舞台同声共振,唱响庆祝建党百年主旋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300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会、杂技剧、舞蹈诗画等各种舞台艺术形式。

从民族歌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话剧《人民至上》、彩调剧《新刘三姐》,再到福州伬艺《血色鸡角弄》、莱派尔《有事就找咱书记》,一大批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舞台艺术精品,记录历史伟业,激发革命斗志,鼓舞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文化人

在江西宜春,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志愿服务队深入乡镇,以流动党课、百姓讲堂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在甘肃金昌,“好婆媳、好邻里点赞”“分餐夹”等文明实践推动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风尚……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两年多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将可口可心的文化大餐送上门。

5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自2016年至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从6.6亿增长到9亿,文化馆年举办活动场次从183万增长到245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改革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各大电影市场中率先复苏、持续回暖,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204.1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70.93亿元。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复苏态势将不断巩固。

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

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亲友围坐品鉴《中国诗词大会》,被不少人视作精神享受。截至目前,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30亿人次。

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国民教育各领域,滋养精神根脉、点亮小康生活。

在四川凉山,彝绣、银饰、漆器等众多传统工艺转化为脱贫生产力。在湖南湘西州,“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外出打工妈妈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从“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到“非遗+扶贫”为全面小康注入新活力,从三星堆考古引发世界关注到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广泛激发爱国热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以文化焕发出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文明价值导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