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徽州。传统村落,既是透视徽州文化的一扇窗,也是了解徽州历史的“活化石”。
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其中,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黄山市以珍爱之心,扎实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安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留下来 活起来
“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足以再建一个宏村”
专注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三十余年,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陈继腾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些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屯溪近郊的篁墩村,明代古建被推倒埋于地下,直到50多年后才重见天日;1996年,休宁县黄村,清代老宅荫余堂所有的木件、砖瓦、门墙、石板、家具等,全被拆运到了美国。日记中,还记载了在更多的地方,许多村民拆旧建新,将古建构件随意拆卖,木料当柴火焚烧……
“早些年流失的皖南古建,足以再建一个宏村。”2001年,一家媒体曾用这样的标题,呼吁各方对徽州古建加强关注。
古建与传统村落,从来都是一损俱损的整体。全国首部《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长江、黄河流域的调查数据为例:2010年,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仅存5709个,较2004年减少3998个。
2009年起,黄山市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先后出台《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徽州古城保护条例》《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所有名镇、名村、名街编制保护规划,实行清单管理。
同时,设立徽州古建筑保护开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保护利用,探索出政府主导国企经营、财政扶持民企经营、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省外独资村级协助、民企收购异地保护、多方集资整体提升等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及认租、认领、认购工作。
不仅要留下来、活起来,还要相互赋能、共生共赢。
“从‘百村千幢’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迈步新的征程,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思路,也从‘点’扩散到了‘面’上。”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方卫斌介绍,近年来,该市聚焦“一环三片”,重点发力137个传统村落、350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围绕美丽公路、旅游驿站、景观节点、产业集群等“连接环”,试点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及源头片区、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区、世界文化遗产拓展保护片区,着力打造“生态美景环”和“村庄富裕环”,在新业态与新模式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微改造 精提升
守住古村落“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精气神”
群山深处的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是一个百年古村,也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被称为“皖南革命的摇篮”,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内,无名烈士纪念碑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高耸入云的形态,以地碑的形式,融入层峦叠翠的茶山之中,在映山红的点缀之下,构建了“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学意境。
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恰当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自然山水,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朴村落,吸引八方游客争相“打卡”。石屋坑村的重焕生机,折射的是黄山市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探索出的平衡之道。
“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文物保护学科中,著名的“忒修斯悖论”,道出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怎么改,改多少?为了让项目方案更加科学,黄山几乎每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背后,都少不了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的“头脑风暴”。
“五一”前夕,歙县深渡码头,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由市县两级住建局负责人、深渡镇政府工作人员、大茂社区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的讨论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
“墙壁上,现代元素会不会破坏徽派建筑的整体美感?艳丽的颜色,适不适合水墨画一样的整体环境?‘显山露水’的整体格局能不能打破……”将近两个小时的讨论中,不乏犀利的争执,但“微改造、精提升”与“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始终是主导这次讨论不变的原则。
“肥梁、瘦柱、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布局,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共同构成了徽州古建的核心,这是保护利用过程中必须守住的‘筋骨肉’。与此同时,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彰显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是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气神’。”陈继腾说。文化味 烟火气
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资源能否变资产、资金能否变股金、农民能否变股东?”脱贫攻坚中沉淀的“三变改革”,也叩响了传统村落为谁保护、谁来利用的时代之问。
黄山的答案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徽州民宿、康养度假、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使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歙县,卖花渔村有据可考的历史长达千年,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徽派盆景技艺代代相传,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卖花渔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项涛说,通过盆景产业和乡村旅游,该村去年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500余万元,盆景销售额2500万元,户均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7万元,并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成为黄山唯一一个有净流入人口的村庄。
在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中,由古民居、古建筑改建的民宿客栈,是该县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目前,黟县以民宿为主的文旅产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900个,间接带动2万人增收,宏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国家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黄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章继平表示,该市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既抓好单体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也抓好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整体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环境,促进传统村落在生态中保护、在业态中利用。
章继平说,计划到2023年,完成5个区县内1000处不可移动文物、1000幢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分区分类完成137个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带动231个行政村发展,并致力于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塑造为该市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标识,着力打响“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烟雨徽州”三大传统村落品牌,努力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全国样板”。(见习记者 方舢 记者 吴江海)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