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沿着“一带一路”,讲述木版水印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09-08 08:51:17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者

沿着“一带一路”,讲述木版水印的前世今生

——访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金刚经》扉页图雕版。

“木版水印被称为中国印刷术的活化石。中国印刷术起源于唐868年,距离现在有近1200年的历史。杭州还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地方。明朝末年的《十竹斋书画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版画印刷术之一。正在学习木版水印的你们,就是十竹斋未来的传承人。”在杭州十竹斋工作室,魏立中向孩子们讲述着十竹斋胡正言和木版水印的故事。

魏立中的十竹斋工作室设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学校为他提供了一间400平方米的工作室,每周五下午他在这里为孩子们免费授课。“学习技艺最好的方式是从小时候开始就耳濡目染。小学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如果能把技艺的学习放到小学课堂,让小学生身边有一个古老的木版水印工坊,可以随时参观,在他们长大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对中国印刷史和版画艺术史有深入地了解。小朋友很纯粹,在最纯真的年龄学习到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十竹斋是我一生的守候”

魏立中是中国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木版水印创作至今已有30个年头。魏立中与木版水印和十竹斋的结缘仿佛“命中注定”,这是他“一生的守候”。

“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由明代胡正言开创。胡正言字曰从,原籍徽州休宁,久居南京,三十岁时辞官,隐于南京的鸡笼山侧,潜心制墨、造纸、篆刻和刊书,因窗外“尝种翠筠十余竿”,故名其居为“十竹斋”。胡正言将“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术发展到极致,推出《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开启了彩色印刷的辉煌时代,这也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高峰。遗憾的是,十竹斋木版水印工坊后来逐渐销声匿迹,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300多年。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派出夏子颐、张耕源、陈品超、韩法等一批优秀师生,分别去北京荣宝斋和上海朵云轩交流学习木版水印技艺。他们学成返杭后,版画系主任张漾兮成立了国内高等美术院校中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后来又成立了水印工厂,徐银森等人也进入水印工厂工作。他们重刻了《十竹斋印谱》,期间还勾刻印制了潘天寿的《荷花》,任伯年的《飞雀竹石》《探梅图》,李可染的《水牛》,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以及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及任伯年等大师的册页,其复制的水墨写意画作品,几乎“以仿乱真”。20世纪70年代末,水印厂更名为西湖艺苑。其后不久,艺苑渐渐名存实亡,木版水印技艺在杭州面临失传。

1990年,魏立中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偶然一次听了徐银森教授的《篆刻与木版水印》的讲座后,他惊讶地发现“木版水印竟然能够把版画做出国画的效果”,于是对木版水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美术学院遇到了木版水印名家陈品超后拜其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木版水印技艺。“师父退休后,把他用了50年的自制牛角刀柄刻刀(拳刀)交给我,张耕源、俞泓二位老师一起把用过的老工具和从1954年到1988年木版水印的工作笔记、老照片,用过的宣纸,都给了我。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魏立中说。

在魏立中看来,十竹斋就是木版水印的代名词,他也深为胡正言的精神所震撼。眼见这一传统印刷技术日渐消落,他决定把恢复十竹斋木版水印工坊、传承和推广木版水印技艺当作自己的使命。2001年,他在杭州创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使已经消失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得以重生。他招聘了10余名美院学生,让他们专门制作画谱、印谱、信笺等十竹斋传统作品。他还将原水印工厂的十几位专家聘请回来传授技艺,并邀请吕济民、冯骥才、谢辰生、沈鹏、刘健、吴山明、潘鸿海、欧阳中石、张远帆等艺术名家进行指导。2014年,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魏立中成为“木版水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十竹斋艺术馆”运营10年后,魏立中逐渐意识到,“400年前的木版水印工坊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很难让从事者维持生计。这些被培养的美院毕业生,最后很可能因为生活所迫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这门技艺。要实现文化传承,播种文化基因,就要让非遗走进校园,在国内外更多的小学开设这门课程。”

201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来到杭州十竹斋,在参观完作品后,许嘉璐对他说,“中国的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大步前进。不要只想着在杭州,在中山北路,整个地球五大洲都是你的天地。”这次偶然的机遇让魏立中醍醐灌顶,开启了他中西交流的文化之旅。

“润物细无声”的海外传播之路

作为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参加过很多次国家组织的对外推广项目,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赴国外进行项目交流。跟随代表团出访交流的形式固然很好,但在魏立中看来犹如“大雨倾盆”,虽然能够在瞬间带来强烈的感受,然而影响却很短暂。他觉得教育更应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大雨倾盆”后,再结合“润物细无声”,效果可能更好。

2012年,魏立中在上海结识了英国王储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驻北京代表胡新宇,胡新宇邀请他去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做木版水印的讲座。讲座大受欢迎,英国王储基金会艺术学院院长海罗德·阿扎姆和教务长德尔菲娜·波提斯妮都非常感兴趣,希望他能来办展览以及进行现场教学。魏立中欣然答应。该学院为魏立中免费办了展览,条件是请他在学院上一周的木版水印课。讲课效果非常好,课程结束后,每个学员都完成了一件作品。经过这次教学,魏立中感到,“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不需要语言。只要示范给他们看,他们就能学会。”这给了魏立中很大的信心。

魏立中在英国一共办了4期培训班,除了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还有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每期一周时间,大约有10-20个学生报名参加。学员有的是艺术学院的师生,也有的来自社会各行各业。魏立中回忆说,学员中有个农场主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培训班,他后来考入了王储传统艺术学院版画的研究生。他对魏立中说:“学习木版水印后收获很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别好,学习中国传统技艺后再去学西方的艺术,做出来的作品也更有特色,更有灵气。”

英国设计师Lia(中文名古凤鸣)参加了魏立中的每一期培训班,她自告奋勇为魏立中做起了义工,将魏立中所有讲课内容翻译成了英文。2017年,Lia自费买机票去了杭州,在杭州住了10天,每天去魏立中的工作坊学习木版水印。在杭州的10天,她每天都认真地写了日记,回到英国后,她把在杭州学习生活的经历做了一本画册,送给魏立中,感谢他的悉心教导。现在,Lia也成了一名木版水印老师,她在英国开了木版水印培训班,向更多的英国人传授这门古老的中国技艺。

让木版水印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从位于杭州中山北路的十竹斋艺术馆半地下的工作室出发,魏立中已经走过了“一带一路”上的16个国家。在巴黎的亚洲艺术博物馆,魏立中现场演示,告诉法国人《十竹斋书画谱》是如何做出来的;在西班牙的蛇年大展,魏立中创作了《白娘子和许仙》的藏书票,现场送给了国王费利佩、王后莱蒂齐亚;他在卡塔尔中卡文化节上传授木版水印技艺;他参加了蒙古文化周,演示木版水印制作过程;他带着十竹斋作品亮相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世博会;在联合国总部万国宫举行的“联合国开放日”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上,他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穆勒共同创作了木版水印作品《紫气东来》……

将木版水印展览办到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是魏立中的一个心愿。在他看来,让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亲眼看到并了解中国这门古老的印刷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找到了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大使张秀琴,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通过太和智库的彭先生联系到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2017年,魏立中来到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这位教科文总干事讲述了中国木版水印的故事,并将十竹斋《廿四节气》水印版画赠予伊莲娜·博科娃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们也在现场体验了制作木版水印的过程。

伊莲娜·博科娃欣然书写下感言:“您对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印刷术的保护和恢复让我心生敬仰!感谢您让这古老的印刷术焕发生机。”

伊莲娜·博科娃对魏立中说,木版水印技术是彩色印刷术的巅峰技艺,在古代属于科技发明,现在则是将它作为艺术进行传承,艺术就是文化,魏立中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和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宗旨。她还建议魏立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唐《金刚经》卷子的召唤

大英博物馆收藏着从7世纪晚期到21世纪长达1300年的中国版画,而古老的《金刚经》刻本则藏身于大英图书馆之中。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印刷史的开端。它印制于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埋藏于著名的敦煌藏经洞,1907年被斯坦因带到了大英博物馆,1973年又被转到大英图书馆收藏。对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播和对古老《金刚经》刻本的追寻,在魏立中身上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命题。每次来到英国,魏立中都会在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驻足,他盼望着有一天能与唐《金刚经》卷子不期而遇。

魏立中把自己复刻的唐《金刚经》卷子带到了他去过的每一个国家,向每一个他见过的人讲述《金刚经》的故事。他的梦想,是与大英图书馆做一次展览交流,校准公众对木版水印的认知。

在胡新宇的帮助下,魏立中去登门拜访了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吴芳思被称为“大英图书馆掌管中国历史的人”,她的全部学术研究都与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敦煌遗书,尤其是唐代的《金刚经》卷子联系在一起。唐《金刚经》卷子的修复工作,也是在吴芳思的主持下完成的。

魏立中对吴芳思说,他一直想看唐《金刚经》卷子的原件,但是在中国却看不到。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唐《金刚经》卷子的影印版,于是在2014年第一次翻刻了唐《金刚经》卷子。翻刻时,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不清楚的地方,他也按照不清楚的样子刻了出来,所以画面上有些地方线条是断开的。

吴芳思这时已经从大英图书馆退休了,看到魏立中的复制品,她觉得“非常了不起”,她说,“世界最早的印刷术诞生在中国,唐《金刚经》卷子是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让现代人了解木版水印的历史,了解这门印刷术的制作方法非常重要。魏立中真正了解唐代的木刻,他就跟唐代的木刻专家一样,制作的唐《金刚经》卷子副本非常美丽。”

魏立中告诉吴芳思,他的梦想是把中国传统木版水印放到大英博物馆展出来。吴芳思向大英图书馆转达了魏立中的想法,大英图书馆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2018年冬天,魏立中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正式向国家艺术基金发起了前往英国进行交流推广的申请。申报工作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很多。整个冬天,魏立中都在等待中度过。他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一边继续制作着世界上最大的雕版作品《千手千眼观音》。冬天过后,这幅雕版终于雕刻完成。老师、朋友和家人们都赶来帮忙,和魏立中一起,印制这幅巨型版画。

2019年的盛夏,十竹斋木版水印英国交流推广项目终于成功立项。这次英国之行,魏立中在伦敦举办了两场国家艺术基金的推广展览、一个木版水印技艺培训班,以及一次与大英图书馆的交流活动。

魏立中向大英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作品《一团和气图》版画,大英图书馆也从12万件中国藏品中,精选出了几件从后汉到清朝的中国历代版画作品,与魏立中进行学术交流,但其中没有唐代的《金刚经》卷子。魏立中并不感到遗憾,他觉得唐《金刚经》卷子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召唤,让他把中国木版水印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今年受疫情影响,魏立中原定的对外交流活动只好暂时中断。不过魏立中自言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还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30分睡觉,每天在十竹斋里工作,练习,创作,为下一次出国作讲座、办展览、开培训班做准备。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后,他还将继续肩负自己的使命,“把几千块十竹斋的雕版,把十竹斋400年前翻刻的作品和现代的版画作品,以个人展览的形式进行交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木版水印的故事,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木版水印的千年历史,继续它的传承。”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