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内多地市连降暴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但在灾难险阻面前,郑州以及河南省的社会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再一次证明了社会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和灾难救援、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河南社工参与灾害救援,笔者整理了国内学术界关于灾害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视角、方法和技术,以支援一线救灾的社会工作者。
近日,河南省内多地市连降暴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但在灾难险阻面前,郑州以及河南省的社会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再一次证明了社会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和灾难救援、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河南社工参与灾害救援,笔者整理了国内学术界关于灾害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视角、方法和技术,以支援一线救灾的社会工作者。
01、
灾害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视角
灾害社会工作一般是指,在灾害发生后,社会组织与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有效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方法,对遭受自然灾害的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支持与服务,帮助他们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身心状态,同时在宏观上通过社会倡导,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陈曦,2015)。杨君等人将灾害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理论视角概括为系统视角、社区为本视角、优势视角、“嵌入视角”、关系视角等等(杨君、何茜,2019)。其中,系统视角认为受灾者的各种问题来源于灾害导致其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及时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系统视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与各种救助资源的链接,帮助受灾者能够从外部获得自身所需的资源,增强案主运用自身所潜在的资源解决自我问题的能力(严樨,2013)。社区为本视角则强调运用微观、宏观两种干预手段,根据社区内的多元需求,提升社区复原力,从而促进社区整合性发展(徐选国、周小燕,2013)。社区为本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以社区重建为目标,培养社区领袖、增强居民参与、推动基层政社合作。优势视角则重在挖掘社区和居民的自身优势,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赵凌艺,2014)。“嵌入性”视角则关注如何将社工纳入灾区的行政体制,将社工视为灾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和主要成员,努力获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徐永祥,2009)。关系视角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的人们的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来源被切断,从而陷入绝望崩溃的境地。关系视角重在帮助案主建立新的关系纽带,特别对转移搬迁的灾民,社工要帮助其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案主走出困境(黄锐、孙斐,2016)。
02、
灾害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
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倡导等等,也可以用于灾害社会工作。但由于灾害社会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工作方法也面临着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问题。由于灾害社会工作的紧迫性,个案、小组工作的重心在于急难临时救助,帮助危机中的案主寻求物质和精神支持,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逐步恢复正常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社区工作等方法则更加强调居民团结、居民参与、灾后重建、灾后生计、灾后防疫等关键议题;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倡导则涉及到灾害应对机制完善、灾害预防机制建设、灾害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等更加宏观的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紧急救援阶段、安置过渡阶段、灾后重建阶段、灾后反思总结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要视轻重缓急而定,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心理情绪稳定为第一要务。
03、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用技术
社会工作介入灾情救援和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尤其是面对情绪失控、亲友失散或离世、有重大损失的案主和群体,以及严重受灾的城乡社区,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时下的危机介入,还要着眼于长远的介入和干预。在这一长期干预过程中,除了常用的尊重、聆听、同感、共情、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沟通和治疗技巧外,社会工作者还要更好地提升灾情评估、灾情发布、入户探访、案主赋权、资源链接与调配、志愿者招募与组织、群众安抚、媒体宣传、谣言阻断等组织、协调、宣传能力,这对于很多社会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灾后重建时期,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比基础设施重建更加艰难的心理情绪、家庭关系、社会网络等人的重建和关系的重建问题,以及社会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建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不仅有利于目标的更快实现,同时也是体现社会工作者能力,体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必要途径。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