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体现社工的独特专业贡献,争取行业内“有位”。一是社工在工作中要主动以“五社联动”行动框架的相关理论为行为指导,从既有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寻找启发
“五社联动”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框架,其核心内容是探索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要素在社区中与“两委”如何联动,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作为“五社联动”的焦点内容之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五社联动”中,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又是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社区乃至基层社会治理的呢?
疫情防控实践为社工在“五社联动”中发挥专业优势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社区疫情防控和疫后救助的经验。2020年春,疫情期间,社工积极参与社区援助,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和资源链接,协助社区“两委”开展疫情防控。自去年5月以来,湖北省民政厅先后链接慈善资金8200万元,实施“五社一心”“五社联动”社工项目,重点针对包括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病亡者亲属、因疫情致困特殊群体、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融合融入、关心关爱、社会支持等社会工作服务。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全省210余个社区、街道(乡镇),累计直接受益人群超过10万人、间接受益人群156.8万人,有效助力化解了“疫后综合症”,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第二,前期嵌入社区的实践基础。一方面,社工与社区“两委”建立了较好的互信、合作关系,为在“五社联动”框架下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社工基于前期“嵌入”社区的过程与行动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角色定位,可以推动实现社工与社区的嵌合,即社区“两委”和社工在社区建设共享目标上,思路互学,协同行动。
“五社联动”中社工具有多项专业优势
第一,服务理念先进。一是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和赋能服务对象的专业理念,注重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激发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二是社会工作遵循系统化思维,强调“人在情境中”。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层级化、系统化地梳理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之道,实现对服务对象的系统赋能。三是社会工作追求群体间的公平,社工服务不仅致力于解决社区居民眼前的问题,也着力于长远的能力培育,调适社区多方利益,促进沟通、协调发展。
第二,工作方法专业。一是遵循一套清晰的工作流程,即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确定目标、制定策略、设计活动、配置资源,过程中有监测,服务后有评估。二是运用专业的工具,使用专业的方法。如社工进入社区,首先入门入户、完成社区需求分析与评估,绘制村居社区地图和村社资源地图。通过问卷、焦点小组法、量表等专业调研方法收集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数据,以更加精准地发现社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三是在实践中发展本土化的行动模式,促进专业的本土化、在地化。善于找准切入点,能够较快地动员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第三,擅长促发多方联动。一是“五社联动”行动框架将促发社工的资源性角色升级。在“五社联动”阶段,社工将被要求,积极且合法地进行方式、方法、渠道创新,为社区筹措公益慈善资源,以补充政府在社区服务和治理中物质、资金、技术、服务等社会资源的投入,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这要求社工从链接资源的角色提升到开发资源、组织资源、实施项目的角色。二是社工也将促动“五社”要素更充分的发展。社工之外的“四社”要素本身就是社工可开发的核心社区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必然伴随推动“四社”要素发展,这包括对社区要素的理解加深、明确“网络化社区”概念及用于指导实践,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向更高水平发展,发动社区志愿者要素向更高程度组织化、更大规模化去发展,在更广范围内、更宽基础上的“联动”等。
第四,有力促进社区治理。一是提升多方主体参与与协作。社工在“五社联动”行动框架下行动,势必吸纳更多志愿者以及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提供社会服务,使得各方主体在参与与合作中更多沟通、更多彼此理解。二是通过培育社区能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居民层面,赋能居民,使得居民有成长感,同时创造熟人社区,强化居民间的活动连结和建立情感纽带;在社区层面,丰富社区生活,搞活社区,增强社区发展活力。三是通过机制设计促进设想落地。赋能社区居民与社区治理目标相结合,设计“时间银行”“社区公益积分兑换”等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居民代表议事会”机制等,更广泛地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其参与社区自治的能力,把“三社联动”模式下作为服务对象的居民转变为在“五社联动”框架下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真正做到依靠居民发现社区问题、发掘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难题、提升社区治理。
“五社联动”中发挥社工专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性是建设“五社联动”模式的目标之一,而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阻碍因素。从社工扮演的专业角色角度来看,“五社联动”中的社工扮演角色更为多样,更加注重赋能性、资源性、中介性等角色的扮演。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工角色的扮演却存在较多问题。
第一,社工的专业性角色与实际工作内容的错位。在“五社联动”框架下,理论上社工应当扮演赋能个体,培育组织,开发、链接、配置、使用资源,各个要素主体以及社区与其环境之间的中介者等专业角色,但实际上社工的身份有时被局限于办事员和办公室文员,是行政人员的延伸,而非定位为专业人才。此外,在一些社区中,社工的专业角色仅限于微观的个案工作者,工作内容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出社工真正的社区性效用。
第二,政府购买服务的年度项目制往往导致社工的社区流动性。当前,政府购买服务的年度项目制难以实现服务内容的跨年持续,而且项目在社区间流转,导致社工也随着服务项目而在社区间流转,进而无法深入、嵌入社区情境。这与社工贴近社区、关注居民需求、多向链接资源开展服务的工作内容相悖。换言之,由于项目社工多数是来自政府购买,存在经费支持的时间期限,合同到期之后,若不能续约,那么该项目就只能告一段落,相关社工也将因为岗位经费不足而无法继续留在原有的项目社区之中工作,这使得一些专业服务无法持续开展。
“五社联动”中发挥社工专业优势的对策
在新时期,社工和社工的主管部门需在社工队伍的“能力上可为”“实践中有为”和“行业内有位”三个维度上持续努力推进,以更好地发挥社工专业优势。
第一,“内”练内功,提升队伍的专业能力,做到能力上“可为”。一是社工的专业性角色内涵拓展及能力提升。新冠肺炎期间的服务经验揭示了社工的专业角色具有应需拓展性,“五社联动”框架的发展提示,即使是社工的同一角色,如资源性角色,其内容也需要随着形势发展和服务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拓展。这都需要社工应势、应需而动,把服务对象的期待、环境的要求视作发展的契机,迎接挑战,发展自己,既在实践中追求有效,也在实践中开展研究、积累专业知识。二是建立培训体系,社工接受持续培训。社工是应需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而社会中的弱势人群会新增且特定人群的需求会变迁,这都对社工提出了持续学习专业知识的要求。三是持续扩充社工人才队伍。湖北省的一个特色经验是发展本土社工,目前主要在农村社区推广,即外来的专业社工帮助从本地区或者临近地区招募培育对象,培训其建立起社工的专业价值并掌握相应技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注册成立本地社工机构,这样既有利于社工队伍的稳定,也能充分利用本土社工天然拥有本土文化资源和关系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社区。
第二,“外”倡导在社区确立、优化社工的制度性专业角色,力求实践中“有为”。一是在观念层面,具有强大组织基础的社区“两委”需要加深认识。社工是提供专业服务的,他们不是简单的行政人力的延伸,而是可以信赖、依赖,共创美好社区的专业伙伴,在思路上彼此学习、共同提升,在工作中协同、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二是在岗位设置层面。首先,在乡镇(街道),加快社工站建设,赋予社工的专业角色地位以制度性的保障。其次,广泛地在服务站点增设社工岗位,推进社工岗位进社区,除了在乡镇(街道)的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中心等平台也应当开发设置社工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机制或聘任制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是倡导在社区确立社工的制度性专业角色,包括遵循科学规律,优化制度性角色设置的问题。例如,项目社工入驻社区,这是一种有一定合法性的制度性专业角色,政府应适度改进当前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年度项目制。应当注意到项目的跨年非持续性和社工在社区流转导致无法深嵌社区的问题,关注设计或采纳具有拓展性,因而可逐年持续开展的社区项目,使得项目扎根社区,以帮助维持社工的稳定性,让社工扎根特定的社区,可以持续开展工作,使其关系建设和本地服务知识都具有累积性,从而有助于逐年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深耕“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体现社工的独特专业贡献,争取行业内“有位”。一是社工在工作中要主动以“五社联动”行动框架的相关理论为行为指导,从既有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寻找启发。面对社区工作难题,社工要主动思考如何发挥“五社”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作用来解决,或者通过“五社”要素的联动机制来解决。二是社工积极拓展自身的资源性角色,提升开发资源、链接资源,增加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围绕中心任务有效组织资源、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社工将培育社区机构和发动社区志愿者结合起来,这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化,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化的两条路径。四是社工要持续致力于与社区“两委”建立互信关系,彼此共享目标、扩大合作,深化沟通、思路互学、行动协同,思考专业性与行政性工作的交叠区域及合作创新点。五是社工要始终坚持居民赋能,社区赋能,相信居民、发动居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参与社区治理,且坚持多方需求平衡原则,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思路与方法的支撑,帮助实现社区善治。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