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慈善的新理解,一个融合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大慈善”格局正在实践中崭露头角。在基层,融汇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模式也正引领社区治理的一种新范式。
6月22日,宁波市“雅戈尔·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这是浙江省首个“慈善+社工”平台。
“平台好比‘管家’,一手对接筹资,一手整合社会工作者等服务团队,满足更多样化和细致化的救助需求。”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海英说。
慈善,正在从捐赠-布施传统,走向更专业、更精准、更广泛的需求-资源、服务供给,走向“完善第三次分配”格局。社会“善治”,让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依法“善治”:慈善制度体系激发社会向善的能量
2020年腾讯“99公益日”,湖南省汨罗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湖南省慈善总会,发起“爱让梦想不残缺”残障关爱项目,共筹得善款32万余元。项目对全市残疾人开展了入户调查,筛选出80名重度残障人士开展技能培训、社会融入性服务等。
当年“99公益日”,腾讯公益平台共完成筹款23.2亿元,捐款人次达5780万余次。
这是一个新崛起的慈善业态。近年来,互联网慈善呈爆发式增长,2020年全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活动,募集资金达82亿元。
更多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076个,净资产规模超过1900亿元;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1961个,各级民政部门累计备案公开募捐方案18173件;慈善信托从无到有,合同金额达到32.45亿元。
而这样的成果,得益于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施行。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慈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依法“善治”,激发出全社会向善的能量。
慈善事业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慈善法颁布以来,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慈善法配套政策措施,使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慈善活动支出、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信用管理、慈善信息公开、慈善财产保值增值、公开募捐违法案件管辖等有了细则规范,基本构建了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
慈善捐赠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慈善法颁布后,民政部配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修订相关法规政策:将企业捐赠抵扣所得税的优惠由一年提高到可以结转三年;简化了慈善组织获得税收优惠资格的条件,优化了审核程序,明确了捐赠物资进口免税待遇;签署了慈善捐赠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特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底,对企业用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扶贫捐赠支出,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
慈善事业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2月,民政部新组建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目前,全国所有省级民政部门和大部分地市级民政部门都设立了相应管理机构。民政部建立了慈善组织年报制度,制定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建设了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指定了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加快建立投诉举报机制、综合执法机制,推进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慈善捐赠与国民经济、市场监管等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相继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的明确要求,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将使慈善事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业“善治”:社会工作迸发向善服务的新生命力
43岁的廖姐曾是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山溪村的家庭妇女。2017年,广东“双百计划”社工来了,发现廖姐是一个“能人”,就把她发展为社区骨干,还孵化了以她为领头的乐娘公益服务队。在社工唐大其妹及其团队引领下,廖姐带领留守妇女参与到探访村中困难群体的服务中,并加入到长鼓舞、瑶歌等瑶族文化的发掘传承、生计改善项目中,帮助少数民族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社会工作者职业助人形象深入人心,进入国家各项战略规划、法规政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服务网络正在织密……社会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正迸发出向善服务的专业生命力。
社会工作发展制度日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5部法律陆续把社会工作写入相关条款;160余项法规政策对发展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作用提出明确要求;30余项社会工作专项政策出台;10项社会工作国家行业标准创制;珠海、汕头、广州等地方社会工作立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国家法律、宏观政策、专项政策、领域政策、行业标准共同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框架。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08年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开考,目前全国持证社工已达66万人。今年,全国首批高级社工师出炉,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初、中、高级相衔接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一支157.3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广泛分布在由相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群团组织开发的44万多个专业岗位、6.4万个社工服务站点上,活跃在1.3万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100多家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中。民政部开展的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选拔、地方举办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选拔、督导培养计划,共同构建起社会工作人才的强大矩阵。
广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初步建立。目前,全国6.4万个社工服务站点广泛分布在地市、区县、镇街、村社。2020年10月,民政部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推动实现以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补充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以规模化社工站点夯实基层民政工作阵地,以规范化社工服务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效能,让民生服务不仅兜得住,而且兜得好。《“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的明确目标。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6000多个乡镇(街道)社工站。
专业“善治”,广大社会工作者正以贴近百姓、服务人民、秉持专业的精神,在社会救助、儿童保护、养老服务、城乡社区治理、禁毒戒毒、司法矫治、医务服务等十几个领域,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
人人“善治”:志愿服务汇聚起全社会向善的涓涓溪流
“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感谢共产党!”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柳家庄村80岁老人刘家庭感慨万千。老人没想到的“好事”,是有人给他做好热乎乎的免费饭菜——来自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办起的“摆渡”爱心食堂。
协会会长滕兆敏说,偏远农村地区的一些贫困老人有低保,也不缺粮食,却因高龄、孤寡、残障、失能半失能等原因,做不了饭。志愿者们看着心疼,筹资金、找场地,采买食材、洗菜做饭、打饭送餐,包揽了所有工作。如今,爱心食堂陆续开到15家,为370多名贫困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爱心食堂还延伸出老年人日间照料和互帮互助群体,村里也形成敬老孝老之风。
近年来,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人人志愿”已成为新风尚。
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模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4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向社会亮明身份;单位和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伍超过77.8万个。截至2021年6月,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亿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57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4亿小时,实现了“十三五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的预期目标。
志愿服务迈向法治化、信息化。2017年《志愿服务条例》出台,标志着志愿服务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民政部出台《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等多项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北京等13个省份和厦门市新出台了地方志愿服务条例,让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7年6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升级建设,2021年3月,2.0版上线试运行,成为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记录服务信息,志愿服务组织采集需求、发布项目,党政部门掌握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数据决策分析的便捷平台。
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民政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部门倡导推广项目化运作、社工与志愿者协同、“菜单式”志愿服务等模式,志愿服务活动从零星、分散到有组织、有规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涌现出“阳光工程”“圆梦工程”“春雨工程”“邻里守望姐妹相助”等大量优秀项目。像滕兆敏一样的志愿者散布在社会各角落,脱贫攻坚战场和抗疫前线有他们的身影,垃圾分类桶旁有他们值守,助学助残助老有他们的参与,大型赛会和抢险救灾他们也从不缺席……
人人参与“善治”,志愿服务正汇聚起全社会向善的涓涓细流,奔涌向爱的大江大河。
如今,随着对慈善的新理解,一个融合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大慈善”格局正在实践中崭露头角。在基层,融汇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模式也正引领社区治理的一种新范式。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