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东推动实施“社工双百工程” 力争纳入明年十件民生实事
时间:2020-12-04 09:39:25来源:羊城晚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谋划开局起步,擘画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为我们谋划部署‘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根本遵循。”近日,广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卓志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民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民政力量。

[谈学习贯彻]

高质量编制民政“十四五”规划

扎实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羊城晚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省民政厅如何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

卓志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政系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不断走深走实。全省民政系统将分阶段、分步骤、全覆盖地开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紧密联系民政部门主责主业,深化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与民政密切相关重要新论断的认识。

二是认真科学谋划,高质量编制民政“十四五”规划。结合近期开展的“深调研”,认真研究梳理当前广东民政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促进广东民政事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科学编制好广东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殡葬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推进广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民政领域“五大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完善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谈社会保障]

月人均低保标准年增超11%

实施临时救助近20万人次

羊城晚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东在推进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卓志强:广东始终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创新性强、含金量高的实政策,推出了一揽子便民、利民、惠民的硬措施,创新改革社会救助制度,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民生保障指标持续增长。广东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10月,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1.53万人,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870元、712元,年均增长11%、12%;特困人员22.47万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月人均1414元、1150元,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6%;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月1820元和1110元,较2016年涨幅均超3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5元、235元,连续年增幅5%。

兜底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将低保覆盖范围从收入型贫困家庭向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负担过重、影响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扩展。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范围,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向所有在广东发生急难的困难群众拓展,今年1-10月,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近20万人次。扎实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今年以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万人次,帮助1363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寻亲成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设完善省核对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连接部、省、市、县、镇五级,横向连接各个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网络;创新在“粤省事”上线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在线申请、群众自助寻亲和全省救助管理站查询服务,实现救助申请和资讯查询“零跑动”;开通异地受理全省通办功能,困难群众可向全省任一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交救助申请,进一步提高便民举措。

儿童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建立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综合改革,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试点,全力建设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现有儿童福利机构106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30家,配备村(居)儿童主任27240名,镇(街)儿童督导员1788名,初步搭建了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三级儿童服务工作网络。开通“护童之声”困境儿童24小时服务热线。持续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牵手行动”,组织350家社会组织深入15个地市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慈善事业提质增效。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步伐,目前全省慈善组织1326家(全国第一),公募慈善组织151家(全国第三),慈善信托37单、资金6.8亿元。连续十年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组织承办三届中国慈展会,搭建起全国性慈善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工作,推动广东志愿工作提质增效。截至9月底,全省注册志愿者近1300万人,志愿服务超过5.9亿小时。

微信图片_20201203094902

广州各村(社区)实现城乡基层居民议事厅全覆盖

[谈脱贫攻坚]

91.2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湛江218条贫困村100%出列

羊城晚报: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广东民政系统在落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怎样的效果?下一步如何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卓志强:今年以来,广东各级民政部门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守好脱贫攻坚战“最后一道防线”,综合采取各项救助措施,兜住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服务保障需求底线,确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44.98万户、91.2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政部门开展全省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及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入户核查,累计入户调查751443户,入户率达96.71%。此外,全面开展脱贫攻坚督导工作,对1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地市的16个县(市、区)进行实地督导。全力推进挂牌督战湛江市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实现81671户贫困户100%脱贫,218条贫困村100%出列。

下一步,广东民政系统将切实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职责,坚决执行“四个不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动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坚决全面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涉黑涉恶问题等不适宜继续担任职务的村干部,稳妥有序推进2021年换届选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工作队伍。二是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大力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五化”创建活动,推进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将党的领导全面延伸到农村基层。三是开展示范试点工作。指导江门市江海区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梅州蕉岭县开展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创建,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开展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机制建设省级创新示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谈养老服务]

全省养老机构达1834个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过万

羊城晚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广东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卓志强:广东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八大以来,在全国率先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的“双立法”。全省领取高龄老人津(补)贴人数超过270万人,成为全国高龄津(补)贴制度覆盖面最广、受益老年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共有注册登记养老机构1834个、养老床位48.27万张;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达12752个,每个地级以上市的城区都至少建立了一家功能较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云浮五市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试点地区,广州试点绩效考核被评为全国5个优秀试点地区之一;四项公建民营改革经验被评为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支持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养老服务交流合作,加强与东北三省、江西、广西等地旅居养老合作,创新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合作“湾区模式”和“旅居模式”。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大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养老服务安全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形成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给高质量、高端服务可选择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要。三是构建养老服务市场开放示范地,营造养老服务领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社会力量在提供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打造国内外养老服务品牌聚集地。四是探索打造区域合作“湾区模式”,在养老服务标准制定、方式创新、制度衔接等方面形成广东特色,积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

[谈社会治理]

羊城晚报:社会治理是民政领域五大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广东近年来有哪些举措?

卓志强:近年来,广东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政领域“一核四社”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不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选优配强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在全国率先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加选举试点工作,努力锻炼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工作队伍,在城乡社区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完成全省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任务。制定城乡社区协商标准,大力推进城乡社区议事厅、协商示范点建设,引导群众有事好协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实现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一门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延伸到基层,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完成6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省级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登记注册社会组织约7.2万个。在积极引导发展方面,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站试点;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全省成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400多个;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任务。在依法严格管理方面,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推行“年检”改“年报”制度,年报率屡创新高,并与社会组织信用监管相衔接。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近年共查处社会组织案件2321宗。

微信图片_20201203095109

推动社会工作深入发展。

实施广东社工“双百计划”,在全省19个地市407个乡镇(街道)建设“双百”社会工作服务站,直聘1737名社工,并依托社工站成立了386个乡镇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社工扎根村居,以“社工+志愿者”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精神疏导、资源链接、宣传倡导等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推动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力争纳入2021年“省十件民生实事”,用两年时间实现全省1611个乡镇(街道)社工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建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务体系。

广东省民政厅持续3年组织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走近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图为2019年10月9日,方圆栋梁计划—雷州站—沈塘镇茂莲小学操场改造升级竣工验收

[谈规划目标]

儿童保障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乡镇社工服务站将全覆盖

羊城晚报:广东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什么?卓志强:“十四五”时期,广东民政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着力完善民政领域“大救助、大养老、大儿童保障、大慈善、大社会治理”五大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民政力量。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大救助”体系建设。综合救助格局基本形成,大救助信息平台稳定运行,救助资源信息充分共享,救助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不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自然增长机制,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构建城乡统筹、功能完善、覆盖全民、监管到位的“大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深化医养结合模式,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养老服务支撑,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大养老体系。

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分类标准明确、保障制度完善、部门联动有力、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儿童保障”体系。按照“夯实基础、建强体系、兜住底线、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思路,做细做实儿童福利工作,不断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推进儿童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构建慈善主体多元化、参与渠道便民化、志愿服务多样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的“大慈善”体系。加大培育慈善主体,做强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志愿服务和福利彩票,充分发挥好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独特作用,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等慈善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大慈善”体系,推动广东由“慈善大省”迈向“慈善强省”。

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社会组织发展提质增效,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到2025年,持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数稳步提高,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婚姻登记管理更加便民,殡葬改革持续推进,残疾人权益保障不断完善;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优化,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