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司法局深耕社会组织土壤,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红领矫正模式”,“去标签”矫正方法获国际社区矫正协会推介。为扩大参与规模,2016年开始实施“类红领培育”项目,并于2019年成立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联盟。9月1日,该局主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服务标准指南》正式出台,建立了以社会组织为矫正工作参与主体的服务标准。
一、从“栽盆景”到“育森林”,参与数量跃居全省首位
一是广泛培育奠定数量基础。依托“红领之家”为全区培育“红领带头人”,安排有意向、有能力组建类红领组织人员及现有成熟社会组织负责人接受“红领之家”带岗培训,学习“红领之家”运作流程和“红领矫正模式”成功经验。成功示范带动全区建立“浃江知行社”“惠风”“烽火”“洛可”“霞浦三中心”等类红领、子红领机构13家,实现区内“零死角”覆盖,矫正服务社会组织数量居全省首位,占全市同类社会组织45%,配备专业社工24名,先后帮扶社区矫正对象超过2200名,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低于0.2%。
二是品质服务吸引志愿参与。利用“类红领”组织社会性优势,结合区域特色及政府中心工作制定个性化服务菜单,固定安排敬老、护绿、秀山、亲水、靓城、导医等社区服务,阶段性推出垃圾分类、赛事保障、文明引导等活动项目,开展切实服务社区、乡村需求的公益活动,进一步整合政府机关、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小型社会团体等各类社会资源,吸纳志愿者476名。
三是队伍建设凸显专业亮点。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着重在犯罪心理、心理干预、社会工作等方面提供意见,提升社会组织专业水平。携手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建立实训实践基地,为志愿者、社会组织提供每年5个工作日以上集中学习机会,参训率达100%。成立区矫正工作“专家库”,引进区内知名讲师、优秀律师、医学心理专家、企业家等人才26名,填补原矫正工作人员知识面和专业性单一缺陷,实现心理辅导、法治教育、生计发展等10余种服务功能。
二、从“具特色”到“融资源”,组建联盟跨越专业限制
一是“化零为整”,凝聚资源实现共融共享共提升。针对区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组织数量多、性质杂、差别大现象,通过组建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联盟,为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聚合联盟成员各自掌握的教育师资、专业人才、活动场地、服务菜单、就业岗位等资源,通过交叉共享、优势互补,发挥有限资源“乘积”效能,实现联盟“聚变效应”,形成社区矫正全过程服务功能闭环。
二是“化量为质”,转型升级锻造品质品牌出精品。由联盟组织全区各家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素质培育,鼓励个人参加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培训,对通过专业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补贴学费,为联盟发展厚植沃土。通过举办专业讲座、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成员相互学习,提升矫正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宣传推广,建设“红领之家”“浃江知行社”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阵地,邀请高等院校教学队伍开展专业调研,深化联盟品质内涵,打造矫正社会化全国亮点,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三是“化规为约”,保持生机促进常新常快常发展。在行业内部进行自我协调、自我管理,避免对联盟成员制定强制性规范规则,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矫正工作的灵活性、自发性。建立主席轮值制度保障平等交流,由全体理事会推举轮值主席1人、常务理事3-5人,确保各成员组织特有理念平衡发展。联盟内设检查组,每年从各成员单位随机抽选专业人员开展督导检查,对不适宜的做法提出整改建议,对表现优秀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确保成员组织有序发展。
三、从“划桨人”到“掌舵者”,制定标准推动职能跃迁
一是注重前瞻性,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指引。深入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先进理念,明确社会组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对政府部门矫正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全面实施者角色进行调整,将教育帮扶功能构建于社会组织层面。邀请高校社会工作专家、标准化专家参与研究服务标准,通过明确“入口条件”及“出口标准”,逐步提升社会组织准入门槛,为有意参与的社会组织指明适宜类型和发展方向。
二是注重操作性,为矫正服务开展提供规范。制定涵盖法治教育、走访调查、公益活动、心理辅导、生计发展、家庭支持等9类服务、5项流程、3种工作方法、5种心理治疗技术的完备操作指南,指引社会组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参与社区矫正。创新制定服务伦理、分级分类、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争议处置等规范,首次针对社区矫正服务特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职业态度、分类标准、职业防护等内容,实现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双向权益保护。
三是注重实效性,为服务成果评估提供框架。完善退出机制,首次制定社区矫正服务评估指导性框架,从工作完成、满意度、财务绩效、组织能力、人力资源、综合效益等6方面22项指标评价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填补政府购买矫正服务成效评价方面空白,督促社会组织提高服务质效。截至目前区内社会组织已实现心理评估100%覆盖,开展团体辅导150余次,个别心理介入50例,家庭修复32例,帮助就业38人。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