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帮扶困难群众中的专业优势
时间:2020-09-22 09:06:01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微信图片_20200921124012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救助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并在困难群众帮扶和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意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了促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的要求。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恰逢其时

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民生,并以此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当代社会中的贫困治理是一套复杂的行动体系,不仅要向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助,还要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服务,包括精神方面的服务;不仅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培养自身摆脱贫困、获得长期发展的能力。在过去多年的反贫困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困难群众需要多方面的服务救助,尤其是需要“扶智”与“扶志”, 并且,在当前和未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越来越大。社会救助制度需要社会工作力量的加入,已经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的共识。本次《意见》关于“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要求,正是基于国内外反贫困和社会救助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而提出的。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目标和任务

在贫困治理实践中,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不是提供一般的服务,而是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特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了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这一要求也可用到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重在发挥专业优势,向贫困群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专业化的服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着眼于对困难群众的社会保护,通过政策倡导、资源链接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必要的救助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帮助他们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二是着眼于增能的目标,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困难群众的能力;三是着眼于动机激励,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潜能,提高其摆脱贫困的心理动能;四是着眼于优化困难群众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并帮助他们进行社会融入。

针对上述目标,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介入社会救助管理,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还可以承担政府委托的申请受理、家计调查等,帮助政府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管理效能,并帮助困难群众更加便利地获得社会救助待遇;二是向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直接服务;三是从政策倡导的角度,认真研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向政府提出改进建议。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具体要求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力度和水平都还较低,需要大力促进其发展。对于政府来说,一是要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政策引导、提供工作场所、设立基层社工站等方式建立一套完整、均衡和持续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包括必要的社会工作组织体系、合格的专业人员队伍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以保证其持续均衡发展。

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来说,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以及本次两办的《意见》,响应党中央的要求,秉持社会关怀、社会保护和社会公平的价值观,积极介入社会救助事务。同时,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确保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要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准确了解各类困难群众的特殊需要以及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特点。同时,还要广泛学习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同行在此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并认真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专业水平,使社会工作在协助社会救助事务、帮助困难群众等方面更好发挥其专业优势。

(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