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区块链技术引入基层治理 打造“链上社区”
——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傅川
本报记者 陈丽英
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民生领域、服务社会治理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川关注的重点。两会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解到,傅川今年带来了《关于“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基层社区多元主体治理”》的提案,以区块链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从而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瞄准问题开展调研
傅川所在的工作单位年轻人居多,平时交流中常会提到居住环境问题。同时,傅川在和民革党员、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覃研交流过程中发现,社区治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这让傅川开始关注基层治理。“社区作为居民每天生活的地方,治理情况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傅川在谈及提案的形成过程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傅川告诉记者,之所以考虑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社区治理,是因为该技术具有将无法通过中心化手段组织起来的各种主体组织在一起的能力。区块链这一特性正好与社区主体多元化相匹配,能够为以党建为引领的多维度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信息支撑平台。
有了初步想法,傅川便和覃研、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依靠区块链等新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建立一个可信任的“链上社区”。为完善提案内容,傅川联合社会组织到社区调研,听取社区工作者对搭建“链上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议。
“委员参政议政一方面要和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传达社情民意。”傅川表示。
通过技术建立信任机制
通过调研,傅川发现,社区治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居民诉求多样、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且无反馈信息等。在傅川看来,居民有多元化需求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来满足需求。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结构发生了变化,社区成为陌生人的集体居住地,每个人更关心切身利益。”傅川告诉记者,“社区虽然开展了活动,但居民参与度不够。”
同时,承接社区治理相关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并非社区居民,居民对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心存疑虑。此外,由于缺乏专业性和充分市场竞争,部分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执行中存在“偷工减料”、不正当获利行为,也引发了居民信任缺失。
“多方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类似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傅川表示,“区块链在技术方面提供了组织手段,通过‘智能合约’和不可篡改性的特点,能够让数据更加透明,既保证了信息发布主体的真实性,也提供了相互监督的平台,为决策、总结、分析以及在多方主体间分享提供了可信的基础。”
为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傅川认为要严格把好“上链关”,同时在技术层面建立基本的筛选体系。“通过技术实现监督和追责的目的是实现人人对自己行为负责,从而形成更为文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居民,如何提升居民的参与性在该提案中也有所体现。
以政府购买项目为例,由于居民不能充分参与前期的需求调研,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并不一定能实际满足居民的需求。为此,傅川在提案中建议将区块链纳入智慧城市标准制定中,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重点梳理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的需求。
“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之前,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发放数字‘电子选票’,动员居民对具体服务内容进行投票,依据居民投票结果,确定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傅川向记者介绍,“同时将服务类政购项目记录在‘服务凭单’上,发放给居民,由居民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购买社会组织在社区提供的服务内容。街道及有关单位可通过监测链上存储的活动信息——‘服务凭单’的使用情况,来分析购买服务的有效性,从而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监管考评。”
傅川告诉记者,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具备社区事务需求调研、购买服务投票、服务凭单申领、服务满意度调查、活动数据上链等功能。区块链技术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将激励居民参加党政基层组织主导的社区治理活动,拓宽基层社区治理服务中的政府购买模式,促进社会组织提升其服务的专业性,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