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申报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并精心策划实施大渡口区“五社联动”助力未成年人关爱帮扶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聚焦大渡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极发挥中央财政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慈善资源及社区志愿者联动)力量,延续并深挖社工服务效果,尝试打通一条大渡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有效渠道,着力推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项目在‘五社联动’机制支撑下实施‘123N’行动策略,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依托,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心理行业专家两种角色,通过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困境未成年人保护网络,辐射全区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项目主要面向当地钢城实验中学、长征学校等10所中小学校的困境未成年人,定期开展心理减压、课业辅导、自信心提升、生命教育等支持性服务。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和服务效果,中心按阶段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和开展有关工作内容。
第一阶段,中心安排社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随访、问卷填写、量表评估等方式,了解辖区困境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同时,根据入户掌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份较为详细的服务对象基本需求清单,汇总整理了包括兴趣爱好、生活物资、学业提升、情感陪伴等在内的各方面需求,并主动和各方资源进行精准对接。中心还通过中国志愿服务网招募入户走访志愿者,共计67名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50余个小时,针对有需求的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一对一定期入户探访,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中考期间,莉莉(化名)因家中遭逢变故,爸爸离世、妈妈入狱,不仅中考失利,还面临着情感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中心积极采用“物质+服务+心理”的帮扶方式,为莉莉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融入舅舅一家的生活,还根据兴趣爱好辅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增强其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中心链接爱心企业一次性资助5000元学费,以及每月定期资助300元生活费直至莉莉成年。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困境未成年人的“微心愿”,鼓励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另一方面,中心和社区联动,邀请有爱心的家庭与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结对帮扶。
“雄雄(化名)父母都是聋哑人,孩子缺少正常交流会感到孤单,刚好我的孩子和雄雄同龄,也喜欢画画,他们之间应该有很多话题可以交流,我就想带着孩子过来陪伴一下雄雄。”家住曾家岩社区的黄同学和他的妈妈与雄雄一家爱心结对,像这样的帮扶家庭还有12户。
第二阶段,中心从收集来的127份未成年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少儿心理健康调查表中分析得知,当前大渡口区困境未成年人出现网络成瘾或网瘾倾向的现象较为常见,家庭关怀不够,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参与度低。
为此,中心积极组建心理专家团队,针对亲子家庭开展“亲子沟通”课堂,提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重点改善亲子关系。同时,组织开展游园活动,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心理专家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由心理专家对孩子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对有需求的孩子及时进行干预。
此外,中心还集中开展“向阳而生”系列成长营活动,主要以情绪调适、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网络成瘾、安全自护以及志愿服务实践为主,充分挖掘未成年人的内在优势和外在资源,帮助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情景演练、挑战游戏等环节,引导其主动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未成年人找到目标理想,协助他们做好人生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以提升大渡口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为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本土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其中。从前期活动策划准备、沟通协调,活动中期组织开展,活动后期总结反思、资料归档等,全流程示范引领,有效帮助提升本土社会组织服务困境未成年人的工作能力,有效激发大渡口区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为当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可持续的专业力量,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项目得到了大渡口区政府、区教委、区公安分局、团区委、区妇联等多个部门的支持,累计服务235人,直接服务502 人次,发放50份助学包,完成80余人次心理咨询,链接17件心愿礼包及现金资助3万余元。
下一阶段,项目将持续针对辖区还未开设专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定期开展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调解等支持性服务,实现“心理健康进校园”全覆盖。通过服务有效回应全区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协助困境未成年人解决问题、缓解情绪、调整状态、提升自信心,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继续整合辖区资源联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动家校社联动,丰富未成年人保护支持体系,为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79996036/content.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