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决战千山万弄间——广西“极贫角落”最后攻坚记
时间:2020-10-15 09:36:16来源:新华网

题:决战千山万弄间——广西“极贫角落”最后攻坚记

新华社南宁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徐海涛

从空中俯瞰,桂西北一片约1700平方公里的区域,石山林立,万壑千岩。

这是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两个极贫县接壤的一片区域,属于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的都阳山脉。这片山区因生活环境恶劣,又被称为广西的“极贫角落”。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不少群众依靠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走出大山,但仍有数万贫困人口由于故土难离等原因,选择留在千山万弄间。针对这些重点扶贫对象,当地精准发力,千方百计培育扶贫产业,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昔日的“极贫角落”正在摆脱世代贫困。

石头缝里兴产业

晌午时分,瑶族汉子蒙建祥将收割的牧草运回养牛基地。在山坳的牛棚里,从未养过牛的蒙建祥已经“坚守”了一年多时间。

蒙建祥家所在的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屯坐落在山弄中,人均只有几分山坡地,贫困发生率高达100%。为了增收,村民做过不少尝试,有人甚至带回北方的高粱种子在屯里试种,但都以失败告终。

由于水土匮乏,养牛在弄代屯是“稀罕事”。去年,村里正式引入养牛产业,被选为产业带头人的蒙建祥一下子感觉重任在肩。首批50头牛犊刚拉进村,便引起不小轰动。这么多头牛,拿什么来喂呢?养了又怎么卖呢?村民议论纷纷。

乡亲们的担忧,也曾是蒙建祥的担忧。驻村第一书记王晖多次上门做工作,“书记告诉我们这个产业经过深入调研,政府会帮助协调场地、技术以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蒙建祥说。

蒙建祥见证了产业的快速推进:缺饲料,扶贫干部引进适应石山自然条件的牧草品种加以推广;缺技术,乡里组织专业培训;缺资金,贫困户购买牛犊可“先养后付”。

“我们实行‘联建联养’,参与的贫困户轮流投工投劳,到目前养殖场累计已养殖肉牛120头,带动贫困户99户,第一批出栏44头肉牛,每户平均分红1000元。”王晖说。

大化县县委书记杨龙文说,县里探索出“联建联养”产业发展模式,政府负责提供场地、资金、技术,建设扶贫车间,宜养则养、宜种则种,重点养殖鸡、牛、羊,种植油茶,种桑养蚕,吸纳贫困户入股,收益按户平均分配。

据统计,目前大化县有“联建联养”扶贫车间427个,鸡、牛、羊养殖规模分别达170万羽、3.66万头、13.87万只,油茶2.2万亩、桑园1.92万亩,形成了种养基地遍地开花的格局。

深秋的瑶山清晨,此起彼伏的“哞哞”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一大早,都安县保安乡上镇村弄伦屯建档立卡贫困户韦焕光就开始准备饲料。他参与了县里的“贷牛还牛”项目,领回的2头母牛又生了2头牛犊,几头牛再加上12只羊,每天都够他忙活一阵。“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以前屯里不通路,养猪都不敢超过200斤,太重了难以抬出大山,卖不掉。”韦焕光说。

“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是都安县针对贫困户缺资金、少技术情况摸索出的产业发展模式。所谓“贷牛还牛”,即农业龙头企业把牛犊免费“贷”给贫困户,待牛可以出栏时再保底收购,扣除牛犊费用。目前都安县建成万头种牛基地3个、万只肉羊基地5个,成立牛羊合作社247家,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

战时状态攻“三难”

这一区域的群众普遍住在山弄里。“弄”是指高山环绕的洼地,有的弄深达两三百米。交通难、住房难、饮水难曾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

位于山弄中的大化县板升乡八好村是个极度贫困村。“八好”是瑶话“爬要”的谐音,意指出门靠爬行。过去村民运输物品大多靠肩扛马驮,走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道,人摔伤、马累死的情况并不少见。

驻村第一书记韦德王对此深有体会,2018年他刚到村里时,24个屯仍有10余个不通路,最边远的屯从村部走去需要约4个小时。针对普遍存在的出行难,当地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攻坚的突出位置。

八好村弄研屯至下麻屯沿途大半是陡峭悬崖,挖掘机无法作业,政府引进施工队,采取人工开凿、挖掘机跟进的方法艰难挺进。这条总里程不到3公里的山路,用了3年时间才修好。听到修路的消息,有的村民从外地赶回家乡,自愿投工投劳;有的村民煮好茶水,送到工地上……

到去年底,八好村通屯道路终于全部修通,激动的村民纷纷买了摩托车。不过,刚修通的砂石路,路面是坚硬的石子,出行仍然不便捷。韦德王都是开着私家车在崎岖山路上奔波,2年多时间跑坏了21个轮胎。“我们加紧申请项目对道路进行硬化,目前已有6条路在施工了。”韦德王说。

随着一条条扶贫道路在大山中贯通,盖新房、建水柜成了村民最迫切的需求。当疫情形势稍缓解,当地政府便在挂牌督战基础上,加大对未脱贫村的人力、资金投入力度,牵头组建了一个个工程突击队,免费施工,逐村逐户啃下“硬骨头”。

大化县七百弄乡弄京村村民蒙桂年是乡里的危房水柜突击队负责人,他带领着100多人的施工队,转战于一个个贫困村屯。“春节以来,施工队就一直连轴转,和扶贫干部一道加班加点。”蒙桂年说,队员们夜以继日,天黑了就用灯光照着干活,遇到连续下雨天,就搭棚把工地罩起来,继续施工。有的山弄,只有两三户人家,不具备修路条件,突击队员肩挑背扛着建材,翻山越岭,逐户加固住房。

近年来大化、都安两县整合大量扶贫资金,用于攻坚基础设施“三难”,累计建设了近5000公里屯级道路。今年大化县827户危房改造、1992座家庭水柜建设任务已经完成,都安县全年2065户危房改造、1623座家庭水柜建设任务已提前“清零”。两县的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干净水。

“一对一”帮扶不漏一户一人

近年来,随着扶贫产业覆盖面越拓越宽,许多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但是,要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重在精准。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减少了怎么办?收入在达标线边缘的贫困户,“扶上马”后如何再“送一程”?还没达到脱贫标准的极贫户,要采取哪些措施帮扶?针对这些情况,当地逐户摸排,精准施策,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都安县下坳镇高王村贫困户兰照金一家人口较多,夫妻俩需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刚刚达到脱贫线。“他们家人口多,虽然我们落实了低保、养老保险等兜底措施,但是一遇到大的支出,收入很容易滑到达标线以下,为此村里给他的妻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1300元。”驻村第一书记韦强说。

今年上半年,经排查,都安全县收入不达标的有50户,约400户收入有波动,处于脱贫标准边缘。大化县有193户收入不达标,占全县未脱贫户的5.2%。对于这些重点扶贫对象,两县都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

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弄合村下南屯,82岁的瑶族老人韦英华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出走,老人独自带着7个孙辈生活。虽然家里已享受低保等多种保障,但处在脱贫标准边缘。七百弄乡副乡长蒙彦说,针对韦英华家实际情况,乡里免费支持了一批鸡苗,养大后通过消费扶贫回购使其顺利脱贫。

弄合村贫困户蒙桂连家有11口人,家庭收入主要靠3个儿子外出务工。今年初,受疫情影响,儿子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可急坏了蒙桂连。今年上半年,驻村扶贫干部为他们找到了施工队的工作。“3个人做工一天就有600元,加上养牛养羊的收入,一家人脱贫不成问题。”蒙桂连说。

曾经苦甲天下的千山万弄间,如今已生机勃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个个贫困“堡垒”正在被攻破,一项项脱贫短板正逐一补齐。昔日广西的“极贫角落”,今日正翻开历史新篇章。(参与记者:胡佳丽、雷嘉兴)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