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李济慈 综合整理
9月18日下午,“中华慈善论坛2020”圆桌对话活动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对话主题为“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与社会治理创新”。邀请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忠保,河南省政协原秘书长、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民,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赵浩义,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韦锦坚,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等嘉宾出席对话。本次圆桌对话由深圳市政协常委、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房涛主持。本报特刊发嘉宾对话发言集萃。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动员全省力量展开抗疫斗争。作为青海省慈善系统的一员,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募捐活动,及时开通募捐平台,并良好地发挥了平台作用。青海省人口只有603万,全省600多万群众积极参与捐赠,在整个抗疫活动期间汇聚的善款为3.4亿元,我们及时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抗疫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迅速拨付款项,对这场无硝烟的战役提供了大量支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央、省委省政府号召,继续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打好脱贫攻坚战,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在这次抗疫战斗中,我们有4个方面值得总结——首先,政治上坚定。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主持召开应对疫情的政治局会议之后,当晚我们就召开慈善总会紧急会议,研究全省慈善系统抗疫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省慈善总会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其次,组织得力。河南省的慈善组织体系比较完备,省、市、县,乃至乡、村、街道办事处都有慈善组织,形成了纵向插到底、横向搭起桥结构;再次,运转高效。省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一直到4月中旬,主动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日。截至5月,全省慈善系统共接收抗疫款物5.8亿元,其中省慈善总会募捐2.2亿元;最后,管理严格。我们对所有接收的款物实行日清日结日报日公示制度。经过国家审计局和省审计局两级审计,我们基本做到了零差错。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绝对贫困消失了,但相对贫困是长期存在的。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应该在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应用互联网打造慈善态势、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路径上狠下功夫。
要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的救助对象非常明确。而后扶贫时代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建立扶贫基金、设立慈善项目、动员各界爱心募捐上下功夫。
以互联网为形式打造慈善会新形态。今年省慈善协会在“99公益日”活动中募款数额创历史新高,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慈善活力。
不久前举行的“幸福家园”线上推进会,就是我们新时代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探索的一条新路径,也是省慈善事业的一个爆发点。
作为慈善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慈善组织应当做社会资源的链接者。要更好地链接社会资源,助力民生保障;当好社会救助的补充者。慈善会系统要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当好慈善文化的推广者。作为慈善组织要大力推广慈善文化,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好慈善法的宣传者。自《慈善法》出台,标志着中国慈善进入了法治慈善时代。如何依法行善、依法治善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好慈善新业态的践行者。互联网慈善、区域慈善、信托慈善……如何面对新时代,需要我们考虑;最后,做好公开透明的守护者。
就我的观察而言,在谈到慈善会系统发展的时候,无论是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还是社会治理创想方面,我们慈善会系统都切实发挥了自身作用。我感觉呈现了很强的三个方面的优势和特征——首先是品牌的优势。慈善会品牌的优势不是单独某个慈善会的品牌,而是一个群像,是一个集体的品牌;其次是慈善会系统的网络优势。这个网络优势不仅指数量层面上的规模,而是基层慈善网络的建设。无论是抗疫还是脱贫攻坚,还是社会治理,都发挥了非常好的纵向、多级慈善网络的联动作用;第三是平台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创新要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认为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存量的改革和推动网络募捐方式的创新。
中国慈善会系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组织最为众多、资金量最多庞大、动员能力最为强大、系统性最为完整的慈善组织。所以中国慈善会系统的改革进程和发展,将对中国现代慈善的发展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意义。
深圳市慈善会从今年1月23日全员投入战疫行动,截至5月市本级捐赠超过4.08亿元。扶贫方面我们连续10年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年捐赠超过46.86亿元。今年的扶贫方面是15亿元捐赠加5亿元消费扶贫,再创新高。
我们的工作经验有三点:一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对于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三是关注人心的终极需求。是慈善让我们一同发现世界内在和外在的美好。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