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目标导向和根本保障
时间:2020-06-23 08:33:55来源: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目标导向和根本保障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将成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这个千年梦想。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不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高瞻远瞩,而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贫困”始终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消除贫困,为人民做实事,让人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长期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在长期的地方工作中,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以来,他满怀炽热深厚的人民情怀,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新冠肺炎疫情施虐的特殊时刻,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民”二字,在习近平心中重于“天”,他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人民”。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访困问需、奔波不停,足迹遍布中国的贫困地区,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山区到革命老区,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如今草繁林茂的贺兰山,从平原到山区,从南粤大地到塞上边陲,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和声音,他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筹划着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扶志扶智。

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庞大,特别是农村贫困集中连片特征明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思想体系中,目标高远,指标具体,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要求到2020年首先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提不切实际的目标,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避免陷入“福利陷阱”。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将我国贫困治理纳入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常态轨道,意义深远。

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系统工程,是一场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的总体战,既需要快速做出总体研判、总体部署和总体指挥,又需要有及时反应力、资源整合力和强大执行力。尤其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才能把握时机,有效避免各种权力掣肘、利益羁绊等制度性障碍和歧见。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昭示了一条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优势,通过精细的顶层设计、周密的战略部署、强大的动员能力,才能取得成功。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党在脱贫攻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的能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一切人财物资源,互相支援,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脱贫攻坚的方法路径:精准施策、稳步推进

脱贫攻坚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走什么样的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建构起了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脱贫攻坚的方法论,确立了由精准脱贫、精神脱贫、协同脱贫和廉洁脱贫组合起来的方法和举措。

精准脱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也是关于脱贫攻坚的路径指南。中国地域辽阔,贫困状况千差万别,“精准性”成为脱贫攻坚战获得事半功倍成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提出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一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四个核心问题”,避免了长期以来大水漫灌式的贫困治理瓶颈和供求不匹配的老大难,使有限的资源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用。为了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得以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取得成效后作出了周密安排,提出了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应对举措。

精神脱贫的提出,是一个重大创新。传统的救济式“输血”式的贫困治理只能改善贫困者的客观物质条件,“授人以渔”的造血式脱贫才能激发贫困者丢弃“贫困思维”,焕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意识、思路和能力上主动摆脱贫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精神脱贫,通过调动内因的积极作用,使贫困主体树立摆脱贫困、自力更生的信心和意志,培育勤劳致富的原动力,强调脱贫攻坚贵在“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只有精神上首先脱贫才能使贫困群众的内在主体活力得以开拓,才能取得长效的可持续的脱贫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上,要求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现区域协调、东西互补,先进帮后进,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联动,各方力量协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单纯的贫困治理,而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事关党的作风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脱贫攻坚领域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要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同时构建起从省、市、县、乡到村的脱贫攻坚五级责任体制,对脱贫攻坚进行阳光化管理,对脱贫攻坚效果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估和考核,并建立最严格的监督问责和惩处机制,防止脱贫攻坚中出现的数字脱贫、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各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发生,严守脱贫攻坚的红线和底线。

回应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回应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因此具有深刻的历史厚重感、明确的现实导向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有着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实践根基,是历史与现实的耦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终极追求,将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消除贫困、追求幸福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体现出高度的历史传承性和统一性;立足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最大的国情,又密切追踪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脱贫攻坚思想和举措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的科学性,促进了现实对历史的递进和开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和人民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思想体系紧紧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全面小康一个人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形成内外因协同推动的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的整体逻辑和科学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贫困的现实存在要求人们在脱贫攻坚时尊重贫困发生、发展与治理之间联系的普遍规律,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指导实践。这一思想体系的多维内涵彼此联系、互为补充又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问题出发,运用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路径和方法,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重视个体、精准施策,协同联动,科学推进,以强有力的物质、精神和组织保障作支撑,指导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系统回答“什么样的贫困治理、怎样进行贫困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巩固温饱成果、化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我国贫困治理呈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和新发展,系统回答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贫困治理、怎样进行贫困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继承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贫困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分析我国贫困问题特征及深层次矛盾,科学提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脱贫攻坚的根本思路和策略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新成果和新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其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其实践价值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在我国脱贫攻坚攻克“大难题”、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为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复杂多元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路径遵循,实现了脱贫攻坚从理论向实践的回归。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的力度、深度和精准度都达到了新水平,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2012年至2019年,全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9年底的0.6%,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将有累计超过1亿人口摆脱贫困。与此同时,在践行这一思想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创造性地涌现出许多脱贫攻坚成功案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最后,为国际社会的贫困治理贡献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具有突出的国际价值。消除贫困始终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随着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国成为全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世界上许多减贫任务严峻的发展中国家纷纷从我国的成功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贫困治理的实践探索,检验于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战场,深刻揭示了贫困发生及有效治理的根源性问题,特别是社会制度层面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性与精准性相结合、高效性与长效性相结合的脱贫攻坚新思路,为世界上广大的贫困人口规模大、致贫原因复杂、治贫难度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开展科学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思路,对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任伍、李楚翘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