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等政策持续推进健康知识普及。
在此背景下,4月10日,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支持的“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启动会以“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医多方力量,旨在通过与会嘉宾、专家研讨等环节,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凝聚共识、谋划路径。
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会现场
多视角共话健康素养提升 政媒企协同构建行动框架
在政策引领下,与会嘉宾分别从协会、媒体、企业等不同视角,阐述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与实践方向。
新华网首席营销官徐明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提升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路径。他介绍,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始终以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短视频、直播访谈等多元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推动权威信息下沉基层。
新华网首席营销官徐明伟致辞
“我们搭建‘医企联动·健康智慧交流平台’,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促进跨界合作,探索健康素养提升的新路径。”徐明伟说,新华网将继续深耕健康领域内容,生产更多优质内容服务更多人群,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秘书长郭艾莉从基层卫生服务视角出发,分享了社区在健康素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她提到,社区卫生机构作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依靠”,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居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秘书长郭艾莉致辞
郭艾莉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科学信息传播的挑战,社区卫生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适应新的健康科普需求。她透露,协会正与新华网共同发起“健康素养宣传科普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面向慢病管理、体重管理、儿童健康等领域征集作品,旨在以优质内容“以正视听”,提升公众健康认知。
RDPAC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则聚焦慢病管理,提出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挑战,其防治与公众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RDPAC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致辞
她表示,RDPAC及成员企业将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基层筛查诊疗、探索数字化医疗方案三方面发力,与政府、医疗机构等携手普及慢病知识,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聚焦疾病防控前沿 专家共议健康素养提升创新实践
在首轮主题为《素养先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创新实践》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临床一线的权威专家围绕疼痛管理、脑卒中、体重管理、偏头痛、慢阻肺病等领域,分享了破解健康素养提升难题的专业见解。
主题为《素养先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创新实践》的圆桌讨论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表示,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其管理认知不足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但知晓率、就诊率、治愈率和满意度均处于低位。他呼吁,应加强基层疼痛医学中心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疼痛管理知识普及,让公众认识到“忍痛绝非优秀品质,科学应对才是健康之道”。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聚焦脑卒中防治,指出早期识别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他介绍,我国通过推广“中风120”口诀(1看脸不对称、2看胳膊抬举异常、0听言语不清),已将部分城市的及时就诊率提升至50%以上,但基层仍需加强科普教育,让“早识别、早救治”理念深入人心。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则从“肥胖是万病之源”出发,提出体重管理是上游干预的重要性。他介绍说,我国成年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50%,而科学饮食、合理运动的核心在于“知其所以然”——例如控制高脂饮食、保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陷入“盲目节食”误区。“医疗机构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从源头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并发症。”他补充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淮莲提出,偏头痛是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可从工作、学业、社交等多方面严重影响患者,更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她特别提醒女性群体、长期服用止痛药人群及有心血管病史者关注头痛信号,避免因“忍一忍”延误治疗,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等问题。
“CGRP是近年来发现的偏头痛治疗新靶点,CGRP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阻断偏头痛发病相关的关键通路,能够快速且持久地缓解偏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郭淮莲介绍说,在急性治疗快速止痛的同时,还能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岩斐则呼吁关注慢阻肺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但知晓率不足10%。她提醒,肺功能检测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病的关键,基层应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推动吸入制剂等规范治疗手段普及,让“顺畅呼吸”成为全民健康的基础保障。
讨论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提升健康素养的核心在于“主动认知与科学行动”:从关注疼痛、重视早期筛查,到科学管理体重、规范慢病治疗,公众需树立“疾病预防优先”的理念,而医疗界则应通过创新科普形式,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实践。
聚力基层健康服务 多方共研基层健康教育新范式
主题为《聚力基层:多方共研基层健康教育新范式》的第二轮圆桌讨论,聚焦基层健康服务的实践探索,企业代表、医疗机构管理者围绕基层医疗痛点与协作机制展开深入交流。
主题为《聚力基层:多方共研基层健康教育新范式》的圆桌讨论
RDPAC执行委员会成员、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邢军表示,疼痛管理在基层面临认知误区、专业医生不足、医保覆盖有限等挑战。作为深耕疼痛领域的企业,萌蒂通过组织学术活动,协助专家医生培训基层医护人员、引入创新药物等方式,助力提升疼痛诊疗可及性。她呼吁,政府、媒体、企业应形成合力,通过权威科普破除“忍痛光荣”的传统观念,让疼痛管理成为基层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邓浩青则关注呼吸疾病防治,提到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企业正通过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和引入、促进基层筛查合作及公益项目,推动早筛、早诊、早治。她举例称,凯西在2023年引入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闭合三联吸入气雾剂,为中国慢阻肺病患者带来新选择;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深入合作,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呼吸健康科普;并多次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参与生态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从多重维度助力呼吸健康。
在医联体建设实践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医疗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杨进,北京市海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闫慧娴分别分享了糖尿病管理经验。杨进认为,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分级诊疗、上下联动,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在高危人群筛查、患者随访等方面发挥了“网底”作用。
闫慧娴则介绍,海淀医院通过技术与人才双驱动,帮助社区卫生机构建立糖尿病专科门诊,培养基层专科队伍,让患者在家门口即可获得规范诊疗,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一线代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红展现了基层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践。她介绍,社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专病科室建设、健康画像管理等方式,已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等慢性病的全周期管理,同时借助“长处方”政策、缺药登记制度保障用药可及性。
“基层医疗不是‘低配版’,而是健康守护的‘前沿阵地’。”王红表示,社区正通过新媒体科普、个性化干预等手段,让健康知识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真正成为群众的“健康管家”。
RDPAC执行总裁嘉雷诺宣读启动宣言
此外,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RDPAC执行总裁嘉雷诺宣读启动宣言,宣布“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大会”正式启动。宣言指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基础。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等多方协同,通过创新科普模式、赋能基层医疗、传播科学理念,推动公众从“认知革新”到“行为改变”,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随着启动仪式的圆满结束,此次会议为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路线:政策引领下,政产学研医各界将以基层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科普为纽带,构建“全民参与、全程覆盖、全域推进”的健康素养促进体系。正如与会嘉宾所言,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精准发力,唯有凝聚全社会共识,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让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成为筑牢健康中国的坚实根基。
据悉,“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大会”将围绕健康素养提升的前沿议题展开更加深入探讨,还将把一批有价值的科普作品推向社会,持续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见效。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50414/0acc51208ebd48ca92458ff6c8bfb239/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