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聚焦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时间:2020-05-12 08:30:50来源:民生周刊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给全国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防灾减灾工作引起全社会的空前关注。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旨在唤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更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社区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处置能力。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出通知,安排部署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

“我们要切实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日前,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民生周刊》专访时表示,将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指导各地强化基层基础,推动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民生周刊: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10多年来,防灾减灾有什么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12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稳步提升。

防灾减灾法规政策更加完善。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制定修订了防洪法、防震减灾法以及防汛、抗旱、自然灾害救助、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森林防火、草原防火条例等一大批法律法规,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立健全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火等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了由30多部法律法规构成、由国家相关应急预案以及重要文件为补充的自然灾害管理法规政策体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建立了自然灾害领域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了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和工作制度,衔接好“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又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重大风险研判、灾情会商、信息共享、协同处置全过程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军地协同和区域联动机制,在防汛防台风和堰塞湖、森林火灾等一系列重大灾害应对中,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初步显现。

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以此带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中央层面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加快既有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重大项目立项。25个省份和兵团出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实施意见或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各级财政投入自然灾害防治资金2000多亿元。

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

民生周刊: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聚焦“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今年我们将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定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并针对性地部署相关工作,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今年设立这个主题,主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着重强调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的重要性。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防灾减灾亦是如此,基层基础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前提。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基层应急工作格局,汇聚起防灾减灾的磅礴力量。

强化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

民生周刊:地方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重点需做好哪几个方面?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

二要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通过网络公开课、新媒体直播、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

三要强化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事故隐患排查,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

四要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

五要统筹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促进乡镇(街道)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灾害信息员等多元力量发展,综合利用各类灾害预警手段,提高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六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辖区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需求,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开展线上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促进公众熟悉灾害事故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能够及时转移避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推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民生周刊:在加强基层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抵御灾害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基础设施设防水平低、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不足,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一大短板。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往往也是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容易出现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现象。应急管理部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一是加强基层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提高灾害监测能力。通过应急广播、手机、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提高基层灾害预警能力,着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重点还是放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小学校校舍加固、多灾易灾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大力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救灾能力。

三是全面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全面采集各灾种和各类承灾体相关数据,摸清各地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压实基层灾害防治责任,加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和重点隐患治理,完善基层群防群控体系,努力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四是整合基层应急资源和力量。加强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和力量整合力度,推动应急救援资源下沉,支持和推动地方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

五是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各节点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频发多发地区,组织群众经常性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熟练掌握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六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原则,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评估与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灾害保险覆盖面。

七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应急救灾和灾后恢复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应急部与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研究提出了对支持贫困地区救灾救援的政策措施,在救灾资金、物资、力量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倾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救援队伍尽快到达现场,救灾款物尽快拨付到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