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应错过公益!
时间:2022-10-21 15:46:47来源:爱心园公信社

有了孩子后,父母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成绩理想吗?他能考上好大学吗?他以后会成才吗......

可见基于中国式教育影响,父母们的关注点往往更多集中在孩子的学业和工作上,“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家庭全方位溺爱式照顾,使得孩子们长大后在思想认识、为人处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缺失,较容易成长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或“生活废物”。

回头看看

倒不如从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他想成为谁”“他如何成为谁”

由自己来打造和把握一生

才是教育事业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

想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主动进行思考

并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接触公益活动就是一个绝佳选择。

·····

因为公益事业不仅涵盖了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小问题”,还会涉及全球生存发展的“大事件”,使孩子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和社会、世界进行连接,让他们从小养成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好习惯,收获一颗公益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都没有主动参与公益或和公益产生联系的习惯。这可能是父母担心孩子无法理解公益内涵,也或许是害怕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等,家庭接触维系公益的行为都十分少见。

··········

我们再来看目前国内公益项目分类,其实并不再只局限于教育、疾病救助、救灾和环保这四方面,有很多企业也在大力发展体育公益、科技公益等。如吉利控股集团的“绿跑道计划”、耐克的“撒开脚丫”、新浪的“开通AI电脑课”等诸多项目,扶持的正是和城市孩子一般大的乡村儿童。

这些项目不仅本身就极具趣味性,易于青少年参与,还能带动孩子和他人的联系。因此父母们不妨多进行一些了解,在参考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共同走近公益。

而家长们担心的另一点,参与公益活动会占用孩子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表面上貌似如此,但忽视了这个过程的另一番“隐形”收获——积累社会经验,获得他人的认同与鼓励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

当他们作为一个个小志愿者参与其中时,无形间担任起专属组织角色,参与的每一步都是在锻炼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责任感,提前体验社会百态。

···········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在大人未进行及时引导时,很容易不珍惜这一切导致种种负面行为。

往小了可能存在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毛病,往大了就会出现校园暴力、打骂家中长辈等恶行。这都反映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缺失,自身的富足让他们不仅不关注那些弱小群体、学会尊重,甚至无法理解他人遭受的伤害和悲惨境遇。

做志愿者恰好能补充孩子这一方面的缺失。孩子们在公益活动中近距离接触受助群体,生活态度往往会大幅改变。湖南卫视《变形记》里问题少年到乡下后变得懂事,娇惯少女历经农村生活后更加和善……这些都是因为真实的苦难往往直指人心,总能激发人最柔软、最善良、最有爱的一面。

长此以往,孩子们不知不觉中会理解他人、理解苦难。而在奉献与付出的同时,他们也将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怀揣感恩之心去面对父母和生活。

···············

除此之外,参与公益活动对传统意义上的求学也大有益处。如果有家长希望孩子日后去国外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经验。很多国外高校在看重托福雅思等成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人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等。

比如在美国,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是纳入法律及社会保证机制的,当你报考一所好大学或申请奖学金时,不仅要求你学习成绩优秀,还要求课外时间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等。不少学校更是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

当然了,在父母带领孩子走进公益时,要切记不可以自身意愿为主导,需询问孩子的兴趣项目。

在活动进行中,当孩子提出想法时,如想要整理垃圾,种树等,父母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帮助孩子完成,而不能武断地指责孩子异想天开或做无用功等。只有真正得到尊重的孩子,在进入社会面对他人时,才能以尊重的姿态去释放“善意”,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

同时父母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当你希望孩子拥有某种品质时,一定要严格审查自身是否做到位。

比如你希望孩子诚实守信,那日常答应孩子的事就不要食言;若希望孩子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平时就可以考虑多带孩子去帮助他人,不随手乱扔垃圾......这些都能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公益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只要是适合孩子参与的项目,父母们都可以在尊重其意愿下尽可能参加,尽量让他们从小多地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认知世界,全面健康地成长,主动规划创造自己的一生。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