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的背景下,重庆,正积极部署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央广网重庆频道主办的《科技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问道创新·渝见先锋”》网络主题报道,聚焦重庆科创和科普两大领域的典型人物、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探访“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以深度专访形式,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实干实绩实效。
本期访谈聚焦科普先锋人物:谢磊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个“科普创新实验室”创始执行主任,重庆天文学会科普专委会主任,2023年“典赞·科普重庆”年度科研科普人物,2023年首届“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榜样”。
央广网重庆3月31日消息
在重庆大学一间实验室,一款赛博风格的透明小音箱里,似乎具有“魔力”的黑色液体不断变形组合,随声“舞动”。这是谢磊团队研发的系列科普展品最新成果——纳米磁流体音箱。在深耕磁流变体科研领域十多年后,谢磊致力于将科技成果科普化,以“硬科普”方式让科学走出“深闺”,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科普大咖David与谢磊一起探讨科技成果的硬科普化(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突破创新:“磁”的千变万化
“就在今年,国产品牌的磁流变电磁悬架汽车有望正式上市。”谢磊兴奋地表示,他参与研发的磁流变体技术项目已经应用于汽车领域,2025年或将成为磁流变电磁悬架国产化元年。
简单地说,磁流变体是一种智能材料,主要包括纳米磁流体和磁流变液,而磁流变电磁悬架是基于这种材料形成的智能汽车底盘新一代关键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操控性。谢磊相信,“磁流变悬架发源于美国,必发扬于中国。”
神奇的磁流变体,在谢磊手中,不仅是智能材料、硬核科技,还是能被其用于泛科普科技产品中的创意材料。他研发的“纳米磁流体科普演示仪”,能够让磁流变体根据音乐、语音、脉搏、人脸表情、触觉等实时变化进行互动,凭借其独特的创意设计和科普教育价值,荣获2021年德国红点设计至尊奖,并已入驻中国科技馆及多所大中小学校,成为科技成果科普化创新的典范。
谢磊研发的科普创新展品(央广网发 李欣蔓 摄)
致力前沿科技 开发“硬科普”产品
“只有当吸引了人的好奇心,他才会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感受到“硬科普”产品的科普效果,谢磊便将更多精力用于“硬科普”领域的科普创新——通过新颖、具象、趣味的形式呈现前沿科技的科学原理。
2024年7月,由中国科学技术馆、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协共同创立的科普创新实验室在重庆成立,这是中国首个专注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的“产、学、研、用”科普研究与服务机构,助力重庆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担任实验室创始执行主任的谢磊坦言,“硬科普”受限于场地和成本,难以随时随地开展,但将前沿科技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十足的形式进行传播、普及公众,是很有必要的。为此,科普创新实验室成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硬科普”项目的征集活动,计划帮助一批顶尖科学家,把他们的前沿科技转化为创意科普产品,在全国科技馆体系中去应用和展示。
谢磊指导的大学生科普创新团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潘复生院士作为科普创新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还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科普工作“硬质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
观念转变:“硬科普”本身就是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的硬科普转化潜力可达80%,但目前的转化率很低。其实大量实验室原理样机都具有易转化的优势。”谢磊认为,首要难点在于科学家观念的转变,希望学者们都能意识到将科研成果科普化,其实有利于促进科学创造和科学发明,而且“硬科普”产品本身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
什么是一件优秀的“硬科普”创意科普产品?谢磊认为,需要同时兼顾理工逻辑和艺术创意,还要能通过工程技术实现科普创意落地。为此,科普创新实验室将为科学家提供协同平台,将科技成果有组织地规模化转化为科普展品,并通过保障机制推广。“科普创新实验室设计的一整套创新模式有助于解决目前科技成果科普化的不足。”
从出色的科研能力、切入硬核科普领域,再到平台搭建,谢磊为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描绘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在他看来,科普不仅是科学的传播,亦是科学家与社会公众连接的桥梁。“当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科普内容,科创促进科普、科普反哺科创,二者两翼齐飞,就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https://cq.cnr.cn/xwsd/20250331/t20250331_527118656.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