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杨浦区民政局、杨浦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中益善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银慈善基金会等多家单位以上海养老时间银行平台为载体,在中国银行的支持下,共同发起了“见证身边的传奇”视频访谈志愿活动。通过招募年轻人,聆听、记录在沪老党员、革命者讲述其投身新中国建设、感受城市变迁、见证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人生故事,并制作成视频进行分享,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种特别的志愿服务方式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和30名杨浦区低龄老人志愿者报名了此次活动,以传奇见证官的身份,已帮助25位在沪老党员和老革命者的人生故事在纸笔与镜头中复现,访谈成果以“老党员视频访谈展播”的形式上线上海养老时间银行平台,已获得近6万的点赞关注。
每一位老党员的流金岁月都值得被铭记
该活动的采访对象均来自上海杨浦区的退休老党员,平均年龄70岁以上;这些老党员里,有从事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有忠于教育事业的老校长,有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军人,有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奋斗者……
97岁高龄的老党员郑广林
97岁高龄的老党员郑广林,入党77年,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退休后依然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忆起曾经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他感慨道:“我的生命是人民救的,是人民给我的!”
九旬老党员管绍菊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九旬老党员管绍菊的座右铭。多年来,她坚持参加上海杨浦区老干部大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与扶贫帮困献爱心和结对助学活动。
1960年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吴继开,投身教育事业几十载,从历史教师转变为校长,开展学生助老活动,创建上海市第一个现代化的历史课专用教室,创办上海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坚守“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教学理念。
退休前的他们,坚守岗位,兢兢业业;退休后的他们,仍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他们那些平实却闪耀着理想亮光与生命价值的经历,无疑值得人细细品味。
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搭起了重返老党员生活年代的“时光隧道”
为确保志愿任务快速有效地落实与进行,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活动精神和志愿任务,活动方组织了志愿者培训会,分享了时间银行模式的意义,并邀请老师对志愿者进行了采访技巧、拍摄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志愿者培训会现场
同时,为减少与受访老党员交流的隔阂,实现点对点的连接,高校志愿者们前往社区与社区志愿者(低龄退休老人)进行沟通与相关培训。
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现场
访谈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党员精神也影响着每一位志愿者。
上海大学志愿者梁嘉怡回忆采访的场景,“奶奶神采奕奕地拉着我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觉得听老人娓娓道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对青年党员说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你要相信,只要努力去干,生活一定会好。”
志愿者采访老党员现场
“当我整理了一晚上的稿件之后,走过空无一人的主干道,淋过凌晨一点的淅淅小雨,看着通宵自习室里的点点灯光,我就想到陈粉珍奶奶在采访时说过的话:‘我们工作有苦有甜,但到最后还是甜比较多。’”上海大学的志愿者卜易相信,这样的榜样力量,一定会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更好地迈向自己所信仰的成功。
当青年身影出现在老党员的身旁,代表着两个年代的精神交流与碰撞已经开始。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以党员精神来增加自己的思想厚度。
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中,帮助长者完成生命价值的再挖掘与新传承
“和老人相处的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像是从一个人漫长的大半辈子走过,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上海大学志愿者尤曼玉如是说。
“时间银行”模式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立,指个人将参与助老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有需要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国家高度重视养老工作。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的部署,上海市民政局于2020年扩大时间银行试点工作,在虹口、长宁、杨浦、普陀、徐汇等五区陆续开展,并委托中国银行开发运营“上海养老时间银行”平台。自去年9月上线以来,已注册超过7500名服务提供者,服务需求方超过1万人。
平台小程序主页面
该平台发起的活动一方面吸引了梁嘉怡、卜易、尤曼玉这样年轻人成为服务提供方,另一方面,也让更多老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这样的服务是自愿的,更是接力式的;是面向青年人的,更是面向全社会的,平台不仅为大家参与社区助老活动提供信息渠道和记录账户的工具,同时着力构建能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线上社群,并将持续探索“互助性、普惠性”的助老养老模式,助力政府进行养老社会化改革,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