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推动国内大循环,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既要认识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也要看到我国具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基础、蓬勃的创新活力、强大的制度优势。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就要多策并举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我们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所具备的条件与优势,坚定信心、聚焦关键,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推动国内大循环,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
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技术优势才能保障经济安全,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但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比如,一旦国际大循环某个节点中断,有的国家相关产业恐将陷于“停摆”。特别是若中断的节点处于上游的关键核心技术层面,缺乏技术优势的国家就会出现“卡脖子”现象,受制于人。因此,在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产业生态中,惟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还要看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立足国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内大循环,又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实现科技上的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源头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自立自强有底气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既要认识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也要看到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有基础也有条件。
从科研基础来看,我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组织有力,基础科研成效明显。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研发经费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保持一定增速,建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从创新活力来看,科技和产业互相融合、彼此促进,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我们注重推动协同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坚持从区域资源禀赋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区域性科技创新优势,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遍布全国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从制度优势来看,我们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多策并举破瓶颈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就要多策并举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以科技创新打通堵点畅通循环。一方面,要聚焦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消费升级。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等的作用,为消费提供便利;聚焦供给端的科技创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面对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受制于人的现状,要认真梳理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并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着力做好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要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科技创新培育源头活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财政投入比重,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办好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等等。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安全,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各方面力量,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要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力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格局。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培育和壮大创新动能。(执笔:丁茂战)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