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时间:2020-06-01 09:55:48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新基建”的集中推进带来的将是多个顶尖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作为一个宏大命题,“新基建”依靠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完成,跨技术边界的融合未来将成为大趋势。汇聚各方智慧力量,重构产业链生态,才能完成这样一张宏大的答卷。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新基建”以激发创新来推动效率变革,必然成为“新发展”的有力抓手,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新动力。

“新基建”着眼全球竞争力版图重塑

如果列举2020年中国经济的“热词”,频频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其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那么,“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加快转变发展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让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新基建”到底是要干什么?

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都知道它既体现出民生导向,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而“新基建”,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基础建设而“另起炉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管网,到改革开放后遍布全国的国道建设,之后的高铁以及4G网络。每当开启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大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一波经济的快速增长。

“新”“旧”之间,是寻求发展动能的转变。

为什么要推“新基建”?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答案。报告把“新基建”等建设,放在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方略举措地位来看待。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在特殊背景下,通过发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消费是必然之举。

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新业态“逆势”上扬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通过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转化为发展力,就将产生一石多鸟之效,在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上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加速全球竞争力版图的重塑,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4G宽带网络,5G基站超过20万个,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可以说,此时此刻布局“新基建”立足当下是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也是变局中的关键之举。

“不是应急之策,但有应急之效,着眼长期增长,更具长久之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这样概括。

释放能量不可小觑

“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刘多用这样一组数据列举“新基建”对投资的拉动:“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

从需求侧拉动大规模投资,也从供给端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多领域,“新基建”以投资为手段,更以效率为关键词。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细水长流。”与短期内拉动增长相比,我们更应看重“新基建”对涵养创新的意义。

5G带动信息消费和产业互联;数据中心推动算力提升孵化诸多创新;让“漫步在云端”的新技术更快落地应用,让“孕育于数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释放,让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通过激发创新来推动效率变革,“新基建”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目前看,“新基建”也许从建设规模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释放的能量将不可小觑。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汇聚各方智慧力量

把“新基建”变成新机遇,关键在用。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样释放新动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包括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等。”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对于5G、大数据平台这些相对成熟的设施,各地可以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还处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应蜂拥而上,避免重复建设对地方财政带来的负担。

代表委员认为,根据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规划、依托财力和债务情况去推进,是三个根本原则。

地域也许有阻隔,但数据却是流动的。“新基建”在建中用,要更加注重统一与融合。

可以分门别类推进,但必须有全局统筹,可以分地区设置,但必须强化数据互通、标准体系和发展路线的统一。不能把“高速路”变成了“隔离带”,或有技术无场景,让“新基建”成为“新景观”。这便会成为一种浪费和低效。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有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要用好市场的力量,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

“新基建”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广东光智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光模块核心零部件,应用于5G通讯等领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因客户回款时间延长,加上运输通道受阻,企业一度面临着生产停摆的困境。让企业负责人没想到的是,公司的订单近期迎来爆发式增长。

“赶上了国家发展‘新基建’的好机遇。”光智通讯公司负责人司马卫武说,目前公司订单持续增加,预计今年的产品订单可达去年的3至5倍。

“新基建”正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多家5G产业链企业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

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移动智能终端消费类显示产品加工制造的企业,也是东莞新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个典型企业。

“当前,5G的迅猛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德普特公司首席财务官陈诚说,随着5G时代的来临,公司多款5G显示模组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首款柔性OLED智能穿戴产品也已批量生产。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着力于打造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为用户量身打造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近年来,拓斯达紧抓工业互联网这一“新基建”机遇,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6000家企业。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返岗率达94%,收入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拓斯达公司财务总监周永冲说,目前订单较旺,尽管不断扩大产能,但仍无法完全满足订单需求。

“新基建”成为“新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南沙自贸区发布的203个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有54个。

位于南沙自贸区的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孵化自中国科学院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5月初,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合作,将共建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打造广州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

顺应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的大趋势,科技型企业都铆足了劲加大研发投入。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今年预计投入6000万元。”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时钟产品线总经理刘朝胜说,公司主营高端芯片、时钟模组等时钟及射频器件产品业务,通过15年的积累,已经与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通讯等全球1000多家通信设备客户合作。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无疑是企业的生命线。”刘朝胜说,在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加持下,企业瞄准5G新基站建设方向,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今年2月份发布了高技术含量的时钟及射频等多款新产品,全球采购订单随之而来,第一季度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已接订单和招标份额已达到全年目标的87.5%,预计全年将有大幅增长。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光智通讯公司2019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300多万元,有效助力科研投入。司马卫武说,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增资扩产的步伐,抓抢5G和数据中心建设的机遇。

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省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新基建”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创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确保“该减的减到位,该免的免到位,该缓的缓到位”,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广东省累计实现减税降费693亿元;1月至4月,全省共为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790.4亿元。

从2018年到2020年,大普公司的研发投入节节攀升,与其一同增长的还有税费减免数额。数据显示,2018年度大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为900多万元,而2019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预计超过1700万元。今年1月至3月,大普公司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共计退税近50万元。

云从科技也享受到了减税降费给高新技术企业的红利,公司2020年度预计投入研发费用总额4000万元,预计可增加企业所得税扣除额1000万元。“减税降费大大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让公司将更充裕的流动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设备和科研人才上面,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云从科技广州公司财务主管林晓虹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低谷期。”珠三角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正朝着产能提升、持续发展的‘夏天’迈进。”

“新基建”打通产业边界

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备受关注,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新基建”推进计划。在“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人工智能行业,业内人士认为,集中出台的政策支持将为多行业、跨领域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表示,“新基建”的集中推进带来的将是多个顶尖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对于依图这样的全栈式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将是极大利好。未来取得的成果将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的点状应用突破,而是能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的良好生态环境下,实现应用解决方案的闭环。

“‘新基建’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单靠影像识别、文字处理、语音识别等任何单一的技术都无法完成,跨技术边界的融合未来将成为大趋势。”方骢说。

以5G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例,5G的高速率、广连接特性,与人工智能医疗弥补医患供需不平衡的目标天然契合。方骢指出,5G和人工智能的珠联璧合,能够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解决医疗痛点。

在去年底举办的2019世界5G大会上,获奖的依图医疗脑卒中急诊及康复智能管理系统就将5G通讯应用在120云平台,可在救护车上实现院前诊断及院前CT检查,并将数据同步至目标医院卒中中心,救护车通过5G智能规划交通路径并快速送往医院,实现远程会诊,打造出了一条极速、智慧的“急救生命线”。

此外,随着“新基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前沿科技应用也将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以重疾早期筛查为例,将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基层医院,将有效筛查出区域内早期癌症病例,避免让家庭承担高额的肿瘤中后期治疗费用,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也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

方骢介绍,以往,这一技术通常在单个县级医院等小范围内应用,随着“新基建”布局集中推进,人工智能重疾早筛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区域,有利于建立更全面的区域健康数据库,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诊疗策略,同时能及时发现重疾数据异常波动,迅速响应。随着公共卫生、营养健康数据的不断完善,还有望建立辐射范围更广的综合健康管理平台。

在上海这一前沿科技应用的领航城市,“新基建”的推进尤为令人期待。近期,上海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新基建”、新经济有关行动方案,确定了重点主攻方向,并为技术探索提供了更包容的监管、更开放的场景、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创新的生态。

“上海在区域医疗建设、医疗数据价值挖掘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方骢说,去年底,依图开发的儿童医疗健康智能服务平台在上海市徐汇区率先落地,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秒级测骨龄,以往只能在少数顶级医院实现的儿童骨龄评测,在社区卫生中心即可完成。在上海的标杆效应下,全国众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医疗人工智能服务的落地。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成为一支重要的战疫力量。依图医疗迅速推出了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并研发了面向公众的新冠肺炎防疫小依医生,满足症状自诊、健康知识宣教的需求。截至5月初,上述系统已部署至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四川、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200余家医疗机构。

“在‘新基建’的建设推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集思广益,重构产业链生态,才能完成这样一张宏大的答卷。更多产业合作和参与机会,也将成为未来大趋势。”方骢说。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