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期间,宝鸡市凤翔区科协以科普科技知识为内容、以科技志愿服务为主线,动员全区各镇、各相关单位科普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志愿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其做法如下:
(一)科技助农,在乡村振兴领域下功夫。活动月期间,凤翔区各镇村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经济特色,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
1.发资料与送培训相结合。姚家沟镇科协、老科协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小麦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区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在范家寨临阵坡村,利用农村古会,开展送技术下乡,接待咨询群众80多人次,散发技术资料270余份 ,受到群众好评。区农技协先后开展了5余场农机植保技术培训讲座,受惠群众达到1500余人。
2.宣传日与纪念日相结合。城关、彪角、糜杆桥、虢王等乡镇科技志愿服务队组织科技志愿者利用“学雷锋日”、“世界水日”、“消费者权益日”、“结核病防治日”等专题节点为群众普及防灾减灾、应急消防、防诈反诈等科普知识,通过发放科普资料、科普宣传品的方式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有效提升了公民科学素养。
在陈村镇科技之春集中示范活动现场,区消防救援大队为群众普及了智慧消防设备使用知识,切实提升了群众运用新式应急消防救援工具的能力,增强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3.农产品与网推销相结合。姚家沟镇发挥本地优势开展“春暖凤翔 漫赏桃花”暨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农产品展销活动。结合“直播带货”,将羊肚菌、蜂蜜、小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发展。
4.土专家与田秀才相结合。南指挥镇探索“科技+”融合宣传模式,培育“土专家”等乡村能人12名,打造“带不走”的基层科技服务队伍,进一步运用科普中国APP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二)科普惠民,在服务民生领域做文章。“科技之春”活动中,区科协注重科普融入社区发展实践,动员各相关单位、各社区开展面向“五大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医疗健康、防震减灾、应急安全、节能环保、科技应用等系列科普活动。
1.现场科普出成效。东大街、南环路等社区分别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发放科普读本等形式,为居民送上了生动的“安全必修课”。
凤翔区妇联开展“甲乳有我 幸福一生”女职工及职工家属健康检查义诊活动,现场开展筛查义诊、解答解惑、“把脉问诊”,提升了女职工对甲状腺和乳腺疾病的防范意识,为女职工筑起健康“防护墙”。
区工信局举办DeepSeek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培训会。该培训为全区工业企业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促进区内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上科普焕新颜。各相关单位、各镇、各社区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期间充分利用官方公众号、抖音号发布生活科普信息、视频500余条,关中社区立足现有资源,利用“关中好声音”广播站通过广播员播报的形式向社区居民科普“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的由来、日常乘坐电梯注意事项、消防安全等多项内容。
3.多元科普谋新篇。区科协组织各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第33届“科技之春”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现场铺设宣传点位40余个,区知联会、老科协开展健康义诊,服务群众100余人次;消防救援大队现场为群众讲解高科技消防救援设备使用要领;新华书店向青少年群体赠发科普书籍;陈村镇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科普教育,在双减行动方面动真格。广大青少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区科协及相关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深入学校,为在校师生带去科学的滋养。
1.健康教育进校园。凤翔中学开展“沟通力---开启学习智慧的钥匙”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信息传递和正确表达自己想法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上郭店中心小学开展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专题讲座,全体师生对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科技展示进校园。区科协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走进了陈村镇第一中学、西街小学等多所学校,科普志愿者向学生展示先进科普展品15余套,科学家精神展板20余面,以寓教于乐、沉浸式科学体验激活课后时光,助力“双减”落地生根。
下一步,区科协将继续深化科普力度,推动更多工作举措落地生根。同时,通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科技助农持续发力,科普惠民持续推进,科普教育走深走实,为实现区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经济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w.agritech.org.cn/kjzy/gzdt62/art/2025/art_40b5718d8c8246688bbc3d3c804acd73.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