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都工贸职院:做实科教融汇 培养技能拔尖创新人才
时间:2024-05-23 08:29:31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工贸职院)在校生向立强作为负责人为自己的项目申报了四川省科技厅2024年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项目,这一行动也是成都工贸职院培养技能拔尖创新人才的系列举措之一。

近年来,成都工贸职院聚焦“新时代产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推进企业生产、技术研发、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新路径。学院先后培养“全国技术能手”3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余人、“四川省技术能手”200余人。近三年,学校面向区域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3000余人。

成都工贸职院如何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来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高地?5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成都工贸职院进行了探访。

中试平台基地内设备正在运行。受访者供图

联动行企校建设重点领域研究院

2023年2月,成都工贸职院快速对接行业和产业,携手四川省电子学会SMT/MPT专委会,联合 32家国内知名龙头企业成立四川电子新工艺与新材料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研究院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验证,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制造行业的精密焊接、微电子封装等岗位需要大量能动手、会动手的一线专才,我们和多家学校洽谈过,最后落地到成都工贸,是因为学校教师对技术技能的专业与专注,学生愿动手、能动手、可造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民说。

“从来没有感觉学习这么充实,这么丰富,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感觉自己通过实际操作,把以前学习的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想通了。”研究院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

研究院院长、成都工贸职院信息学院院长卓先德介绍:“我们以研究院为桥梁,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企业生产一线问题,这是研究院所以吸引了大量知名企业加入的原因。”

打造中试平台 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同向同行

5月21日,在成都工贸智能装备制造中试研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基地内,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台机器旁,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并各自在设备前操作,细心调试参数,力求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该平台去年获批成都市首批中试平台,是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建设成果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以职业院校为载体的中试平台。

“平台以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为核心建设,拥有中试设备2823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数193台套,目前主要承接项目是企业‘智改数转’过程中的数字化产线改造、产品试制等项目。同时将其中的重点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平台技术人员欧彦江博士介绍。

“自入学以来,我积极参与平台多个项目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得很快。”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向立强感激地说道,在学院支持下,他成功创办了成都谊涵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领域关键功率器件的国产化替代,该公司2023年营业额已接近300万元。

“我们每年都会接收10多名相关专业选拔出的优秀同学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中来,承担结构设计、加工程序编制、电路板设计等各种研发工作。”欧彦江介绍。通过平台,学院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发展多场景、多维度、多链条的无缝衔接。

建设科教融汇中心 推进产教融合持续深化

“科教融汇中心是去年11月正式运营的,目前入驻企业主要聚焦在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上,这些入驻企业和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已有着前期深入的合作。将科技创新型企业或企业的科研创新机构引入到学校,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校企在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都工贸职院科研技术处处长胡颖梅介绍道。

据了解,除四川省电子新工艺与新材料应用研究院、成都市中试平台外,科教融汇中心目前还入驻了包括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成都传视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创新型企业,校企共同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推动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是成都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要在这一行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缩短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上、在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上有所作为,这是学校建设科教融汇中心的重要目的。”成都工贸职院党委书记王涛表示。

责任编辑: 李梦一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5/572f8756130b42e1aa80ee233c0b440a.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