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教融合,遇见未来!教育专家沪上热议创新学习模式与科学教育新趋势
时间:2024-04-04 08:29:28来源:上观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教育就是高科技教育吗?昨天(4月1日),“科教融合,遇见未来:创新学习模式与科学教育新趋势”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中心举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等沪上众多知名科学教育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学教育与创新学习模式的未来发展,以及教育未来的走向。

“无论考试成绩好坏,都能培养自主、专注、韧性,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与力量。而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要好玩,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主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的主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科学教育的最新思考。他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绝非仅仅局限于高科技的传授或是解题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基于各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在倪闽景看来,科技创新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教育如果只专注于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就很难培育出顶尖的大家。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科技战略规划、科技法规制定、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产业壮大、科技创业孵化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科技创业、科技历史纵览、科技文化塑造、科技传播演绎、科学哲学反思,甚至还需要科技外交、科幻小说、科幻影视、科普游戏、科技产权交易和科技培训企业等方面的诸多人才。

原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围绕“复旦大学学生科创工作: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阐述。她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她表示,多年来,学校通过设立科创行动等资助项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于课外学术创新课题的研究,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合作,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丰富他们的学术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让理科学习变得有趣,鼓励老师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成为更好的自己。”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民办华曜宝山实验学校创始校长郑跃星则以“智慧教学体系下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智慧教学体系通过巧妙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要倡导以问题驱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提供有核心理念支撑、可复制、可推广、可拓展的学生培养路径。在这一体系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上海市培训协会副会长、智勇科创创始人、同济大学物理学博士关大勇在“社会一体化大课堂:面向AI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提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拥有跨学科的视野,能够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此外,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探索教育的可能性和边界。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未来的世界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智勇青少年创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则以她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素质育人的丰富内涵和科学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她主张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的探究和体验,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科学,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她看来,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诸多科技教育领域的嘉宾也与会并发表了TED演讲,就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许多与会专家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跨学科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教学体系将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论坛由智勇科创主办。据主办方介绍,这次论坛上,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青少年青科创风采展示。这个环节里面,展示了众多热爱科技喜欢创新的青少年们的创意与梦想。每一个展示者,都好像一个小小的魔法师,用智慧与勇气,将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点化成了充满魔法魅力的创新作品,并吸引着众多论坛参与者的驻足观看。通过这个展示环节,主办方希望,能够为青少年们搭建更多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未来的科技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733619.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