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网」
朱建杰、高海利夫妇站在花丛中。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初秋时节,位于塞外内蒙古阴山脚下的武川县郊野,一片片油菜、黄芪、向日葵花开正旺。
朱建杰查看向日葵的授粉情况。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朱建杰驾驶从河南老家运来的郑州牌照电动车运送蜂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在一片片花海旁,总有一个又一个从南方赶到北方,“追香夺蜜”的养蜂人,朱建杰就是其中之一。
朱建杰夫妇在互相配合取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今年是朱建杰第三年带着他的200万只蜜蜂“大军”,和妻子、孩子来到武川县采蜜。“我们赶着花期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今年是从东北来到内蒙古,下一站是四川。”朱建杰说,我们每年都要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地追逐各地的花期,十几年来已走过大半个中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景和甜蜜。
高海利从货车上取下需要晾晒的花粉。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由于各地花的品种和花期不同,赶花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朱建杰夫妻一年12个月至少有10个月在外面。时而在平坦的国道上疾驰,时而在逼仄的山道中穿梭,时而在坑洼的乡间土路上颠簸。最后,他总会选定在村庄附近的省道边,面朝一片花海,搭起简易帐篷“安营扎寨”。
朱建杰擦拭太阳能发电板。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家当日益增多,比如现在有了太阳能发电板,用电有了保障,每天入夜就不再是与黑暗相伴了。
朱建杰的女儿在和小狗“蒙蒙”玩耍。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今年38岁的朱建杰和妻子高海利都是河南人,村里很多人以养蜂为业,耳濡目染,原本学医的朱建杰也踏上了养蜂的甜蜜之路,并带着妻子一起四海为家。现在,他们已有一儿一女,今年趁着女儿放暑假,他们把女儿带到了内蒙古。“平时孩子在老家上学见不上面,这个暑假也是和女儿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朱建杰说。
朱建杰查看蜂巢坯里的蜂蜜纯度。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虽然养蜂很辛苦,但一谈起蜜蜂,朱建杰就滔滔不绝,并且演示起收集蜂蜜的过程——戴上特制网帽,朱建杰走到一个蜂箱旁,利索地抽出一块蜂巢坯,蜂巢坯两面密密麻麻爬满蜜蜂,他一边轻轻翻转蜂巢坯,一边查看蜂蜜纯度。随后,朱建杰抖落蜂巢坯上的蜜蜂,将蜂巢坯两面白色的蜂蜡盖割下、切开,再打开一旁的桶状摇蜜机,沿一个方向摇动摇蜜机手柄,借助离心力,蜂巢坯上的蜂蜜缓缓地流聚到摇蜜机底部。
朱建杰在收集蜂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朱建杰展示蜂巢坯。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朱建杰说,采蜜过程虽然简单,却是经年累月实践和经验的结晶。比如,蜂蜜要达到一定甜度才能采集,否则水分太大会影响蜂蜜质量。
朱建杰在晾晒收集到的花粉。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他们采下的蜂蜜和花粉,没有经过工业加工,纯度高,虽然售价比超市贵些,但还是很受附近人和过路游客欢迎。“零售蜂蜜和花粉的收入可以换每天的菜钱。”朱建杰说,绝大部分采集的蜂蜜,会有客商来上门收购。
朱建杰夫妇向过路游客介绍蜂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高海利为顾客灌装新鲜的蜂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养蜂是个看天吃饭的活儿,如果一地的花期遇上下雨,蜂蜜就会减产,但养蜂收入也相对稳定——“养蜂人发财的少,却容易解决温饱”。尽管朱建杰还会不时念叨起留守在老家的儿子,担心他暑期的补课效果,但他说的最多的还是养蜂——养蜂不仅收入可靠,而且经过蜜蜂授粉的农作物能增产。另外,他希望人们都能选择天然蜂产品,因为对人体有益。
花海(上图)、蜂蜜(下左)和小货车(下右)(拼版照片)组成了朱建杰的“诗和远方”。新华网 李国栋摄8月底或9月初,朱建杰一家就要离开内蒙古,像勤劳的蜜蜂一样,赶往下一个花场。也许明年夏天,他们还会带着蜜蜂们“飞”回草原。(文∕李国栋 杨腾格尔)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