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水车司机、乘务管理员、园林绿化工……眼下,越来越多京郊农民选择进城上班。据统计,全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在岗农村地区劳动力已达1.8万余人。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并不新鲜,但在北京,则有其特殊性。近年来,本市严格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疏解,没有随迁的人员面临再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密云、延庆、怀柔等京郊地区被明确划为生态涵养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湖、畜禽禁养等政策陆续出台,一部分劳动力也就赋闲了下来。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的“饭碗”,让他们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掉队,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不让保护环境的人吃亏”这一重要承诺。
破解这一课题,北京向内挖潜、向外拓展。一方面,引导、帮扶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低碳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让不少民众在家门口吃上“富裕饭”。但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限制多,再加上各类新产业有一定技术、资金门槛,以此消化大部分劳动力并不现实,转移就业的需求日益凸显。“大京郊小城区”“大城市小农业”,这是北京的市情农情。城区面积小,服务需求大,通过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地区劳动力,既能为城市公共服务补充人力,又能让京郊农民有一笔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可谓一举两得。从送产业、送资金到送岗位,这一整套多元补偿机制,也展现出首都北京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进城只是第一步,“扶上马更要再送一程”。农村劳动力存在技能不足等问题,各方在提高就业待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干得好、可持续。如给农村地区劳动力发放培训补贴,打造“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服务机制等,都不失为有益之举。而从长远来看,劳动力的流动并非是单向的,京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能进一步反哺农村发展。眼下,不少京郊劳动力在进城开眼界、长本领后回流,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进乡村产业当工人,都能更从容。在这种劳动力的良性、动态循环中,城市能更高效运转,乡村也会愈加欣欣向荣。
做好就业文章,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农民进城上班无疑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样本。期待北京能拿出更多更精细的手段、更贴心的举措,让各区联系更紧密、发展更均衡,一步步打造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晁星)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