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道特别的“风景”实时出现在镜头里——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富春江东街北侧商铺屋顶,两间蓝色的“小房子”格外吸睛。而与商铺连为一体的居民楼,常年紧闭的南侧窗户此时久违地敞开着。
这两间“小房子”是区、街两级生态环境部门,针对“网红”餐饮一条街量身定制的全市首个“降噪除尘亮化棚”,也是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探路多方参与、共治共享新格局的一轮生动实践。
一点点改进,“实时盯梢”变“源头控制”
经现场检测,在“小房子”登场后,噪声数值由原来的80分贝降至50分贝,下降率达37.5%。
据了解,降噪除尘亮化棚相当于是给餐饮单位装在楼顶的油烟净化设施穿了一层“外套”,将设备的噪声和排放的油烟味与外界隔离开来,实现了降噪防尘和亮化美观功能。
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沙洲街道一以贯之的那颗以民为本、主动作为的初心。“百姓的事,还得百姓说了算。”沙洲街道分管环保工作的副主任曹爱家表示,在基层民生问题“会诊”时,只有听取居民的需求才能开出“良方”,聚合各方力量方能“药到病除”。
早在2018年底,建邺生态环境局就在全市率先提出利用云平台、互联网等新技术,将传统餐饮业管理升级为科技化、长效化的管理。半年后,沙洲街道率先作为,在富春江东街打造智慧餐饮一条街,利用“千里眼”“智慧哨兵”对油烟排放进行“实时盯梢”。
最初的设想是,哪家店排放超标,环保科知晓后便能有的放矢进行处置。但更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即便定期清洗油烟净化设备,瞬时超标的情况依旧时有发生;即便风机噪声没有越过临界值,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
一趟趟协商,“投诉频频”变“样板示范”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1月-5月,沙洲街道“12345”热线接到天景苑居民关于富春江东街油烟、噪声的投诉38起;2019年1月-5月,降至24起;今年1月-4月,又降至13起。然而,自5月初“蓝房子”到位,街道迄今为止未接到一起相关投诉。
“投诉重灾区”一夜之间实现“零投诉”,得益于群众的智慧。“一到夏天,南边窗户没法开。”4月初召开的第一场专题协商会上,天景苑居民董大姐提出,2栋是典型的上宅下店混居模式,富春江东街两侧十来家餐饮店铺,衍生出的油烟、噪声等“副产品”避无可避,“其他省市工地有利用大棚降噪除尘的先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一呼百应,这一提议得到小区居民一致赞成。四次协商会后,街道开启“变现”行动。如今,兼具“颜值”与“内涵”的“降噪除尘亮化棚”,已经成为富春江东街北侧居民口口相传的“样板示范”。
6月3日中午,在辖区巡查的胡继银又一次接到物业来电,“终于不是投诉,是南侧居民坐不住了。其实,另外两间‘小房子’已经在计划中了。”
一次次磨合,“政府独唱”变“多方合唱”
“房子”不大,要求不少——要美观、要实用,所用建材必须防火、防尘、防腐蚀、防噪声……两间长13.5米、宽2.3米、高2.5米的“小房子”,从图纸变为现实,沙洲花了40天。可见一斑的行动力背后,是生态环境、城管、安监、物管、消防、社区、物业以及业委会、居民代表等的“各司其职”。
与降噪除尘“小房子”一起到来的,还有开启“美颜模式”的亮丽屋顶。董大姐说,对包括天景苑在内的很多居民楼来说,屋顶一度是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此番借着安装“降噪除尘亮化棚”的契机,中奥社区联合小区物业进行了彻底大扫除,“推开窗户有被惊艳到,细细一想,又被温暖到。”
在曹爱家看来,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做细做实民生服务,并不意味着大包大揽,而是要坚持重心下沉,要善于问计于民,要联动多方参与,要完善长效机制,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共治共享的街道样本,才能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献上南京担当。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