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水上巡护。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核心阅读
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跃着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不少是修筑水库时移民的后代,如今又回到保护区工作。在日常巡护、水面清漂、水上执法等岗位上,他们尽职尽责,为守护一库清水出着一份力。
站在丹江口水库边上,放眼望去,清澈的水面,碧波流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这里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河南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毗邻丹江口水库,该县大部分区域被划入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
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跃着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不少是修筑水库时移民的后代,如今又回到保护区工作。在日常巡护、水面清漂、水上执法等岗位上,他们尽职尽责,为守护一库清水出着一份力。
护林员马伟——
结合祖辈故事,跟村民宣传水生态保护
马伟的老家在淅川县滔河乡,爷爷曾经参与修建丹江口水库大坝。2009年,水库进一步蓄水后,马伟一家移民到了河南漯河市。
故乡,总是让人难忘。马伟告诉记者,父亲时常念叨:咱祖辈都是淅川人。2017年,26岁的马伟选择回故乡,到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成了管理处最年轻的工作人员。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达6.4万多公顷,既有林地,也有水域。保护区管理处日常巡护任务很重。夏天巡山,绿草茂密,高过膝盖,马伟和同事手拿树枝,拨拉着前行。土蜂喜欢在地上筑巢,藏在草丛难以发现,踢着土蜂窝被蜇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马伟不慎被土蜂蜇了七八个包,回去疼得一宿没睡着。
有一次巡护时,他发现了一只红嘴相思鸟,这让他高兴了好几天。如今,每年来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鸟类有170多种,其中包括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鹤等珍稀物种。
在保护区内,仍然有9万多居民生活在此。马伟经常结合祖辈的故事,跟村民解释水生态保护的道理。“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护好这库清水,反过来环境也不会亏待咱!”马伟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他们,成为护林员、护水员,巡护山林、水域。
执法员柴二虎——
舰队转业回来,加入水上综合执法大队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水——水域面积达到3.3万多公顷,包括上百公里狭长的河道和部分宽阔的丹江口水库水面。为了保证南水北调输水水质,这里实行了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一切水产养殖和水上餐饮,禁渔期也比一般地方要长。
如何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淅川县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没少费工夫。
“做过5年潜艇兵,每天和柴油、机油打交道,啥苦没吃过?”12年前,从舰队转业回来,23岁的淅川小伙柴二虎信心满满。可来到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后,还是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以前,河道沿岸和水库港汊,遍布大大小小餐饮船,废水废物、食物残渣直排水面,严重污染水质。为了取缔餐饮船,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渔政、公安和乡镇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
“一条20米长的小船,摆上桌椅板凳,一天有上万元流水。”柴二虎说,要全面清退,难度可以想象。执法人员既严厉处罚制裁,又上门好言劝说,大船补贴上岸,小船勒令转行,历时两年,终于将餐饮船一条条清走。
“高的时候,浪头盖过大檐儿帽,水拍到脸上,一下子感觉天都黑了!”柴二虎在水面上巡逻时,经常会遇到七八级风掀起的两米多高大浪,吹得小小执法艇左摇右摆。他卷起裤腿给记者看,快5月份了还穿着秋裤,水面风大、湿气重。一到6月,气温又急剧上升,水面上无遮无拦,日头下一晒,执法艇能升温到40多摄氏度,“基本上几天晒掉一层皮!”
清漂人贾国衡——
水上清漂,每天重复上百次打捞动作
因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实施水质保护十分严格。33岁的贾国衡是库区的一名“清漂人”。
皮肤黝黑,圆脸短发,穿着写有“清漂”字样的工作服,贾国衡在阳光下认真清理着水面的漂浮物。他是淅川县三川河湖治理有限公司的一名清漂工人。他也是水库移民,家搬进了城,他却又从城里来到了水边,清理、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
贾国衡说,每年汛期和拦闸蓄水的时候,水位上涨,淹没岸边的树木、杂草,它们就会在水面上漂浮,影响水质和景观,而带入的泥土则使水变浑浊,“泥土可以沉降,杂物则漂浮很久,必须及时清理。某种意义上,这一库清水也是我们清漂人捞出来的!”
站在清漂小船上,拿着杆长5米的网兜或者3米长的叉子不停地捞,这个动作,贾国衡一天要重复上百次。贾国衡说,看起来最轻的东西往往最重。一个轻飘飘的塑料袋看似用手指就能勾起来,可因为灌满了水,用网兜捞起来的时候却有十几斤重;一小节露在水面上的树枝,叉子叉住了就是拽不动,用船拖到岸边一看,才发现是一整棵树,最后靠柴油三轮车才给拉上岸。
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贾国衡坦言,偶尔会有些无聊,可是看着库里的水越发清澈,“挺有成就感”。(毕京津)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