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深入贯彻实践育人的要求,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用实践践行教育初心,用奉献彰显青年担当。今年夏天,教育学院学子立足新方位,肩负新使命,启动“五爱育师工作”,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专业为依托,采取“定点结对”的服务模式,围绕爱国教育、民俗传承、支教活动、暖冬行动等特色主题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培养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爱在志愿服务生根发芽。受疫情的影响,学院红动研途、心翼、知心姐姐、青愿逐梦、智慧之花、溯初学院、守护侨童七支暑期实践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启了志愿服务征程。
开展红色研学 传承红色基因
研学旅行是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红动研途”暑期实践队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开发系列红色研学课程、设计精品研学线路的初衷,广泛开展红色研学资源调研,深入挖掘温州市内红色文化,从而为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筑牢坚实基础。身临红色研学线路,秉承青年担当,队员们用双脚丈量历史,用双眼探寻文明,用双耳倾听故事,用心去感悟情怀。实践队分别沿着温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计路线,共设4条线路,10个课程,其受益面可辐射温州中小学校1333所,中小学生数100万人。
与心相印为伴 翼起携手同行
守陪伴初心,让爱驱散孤独,“心翼”暑期实践队在守护每个星星的孩子的路上永不停歇。八年来,“心翼”暑期实践队全方位帮助自闭症孩童适应群体生活,500多名志愿者的真情投入,累计服务志愿服务时长达400000多小时,换来了近1000名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成长。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无法与星宝们见面,但实践队队员们也尽所能传播温暖与快乐。他们自制自闭症儿童系列电子绘本,稳定孩子情绪、矫正孩子行为特征;线下制作日常手工艺品,采用线上义卖的方式筹集爱心善款。走在“心翼+”的路上,他们利用公众号平台为家长们开展线上教具制作小课堂,为家长答疑解惑,抚慰孩子孤独的心灵,提升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幸福感。
知心教育先行 童声童心飞扬
实践传递爱与希望,知心一直在路上。“知心姐姐”志愿队是从帮助小学生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特长,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不断奋斗的一支团队。成立于1995年,从创立至今,风雨兼程已走过了25个春秋。今年,知心姐姐们主要开展线上支教活动,他们不断开拓创新,用自身的绵薄之力丰富外来务工者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结合自创的知心绘本公众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平台探索知识的奥秘,以线上支教的形式传播爱的种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寻孩童成长足迹 架关爱守护桥梁
“青愿逐梦”暑期实践队积极与温州市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对接,为“新二代”开展暑期夏令营,致力解决孩子的暑期学习空挡、管理空档。除去教授常规的知识、艺术、体育课程之外,还设置系列特色课程——温州特色民俗课程、温州红色教育课程和针对新二代的防疫安全教育课,增进孩子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促进城市共融。
温州作为典型的侨乡,近年来,华侨数量不断攀升。侨乡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大、群体特殊,亟需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措施。溯初学堂实践队秉持“溯初精神”、服务地方的宗旨,开展以“心捧晨曦,光耀初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涉及方面众多的授课教育,拓展了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营造快乐童年氛围,为孩子健康的成长注入了来自青春的力量。
个性化帮扶侨乡留守儿童则是“守互侨童”实践队的成立初心。课程设计致力于提升侨乡留守儿童的文化认同感与综合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开设心理聊天室疏导部分儿童心理问题。实践队的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帮助侨乡留守儿童,以求最大程度地帮助其积极成长。
开发认知妙招 绽放智慧之花
依托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智慧之花”社会实践队经专业教授指导,师生通力设计课件、教案,在专项的针对性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反应力等综合认知能力。为进行针对性辅导,队员们积极开发认知材料,观察记录各学生的每日认知情况,最终生成学生行为观察报告,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认知发展提出“个性化”建议。
多年来,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始致力于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落实运用实践智慧,在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打造大学生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课堂。携着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初心、回归育人的初衷,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小媚谈到:“走出校园,是同学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融入社会的难得机会,社会实践是师范学子锻炼师范技能的大舞台,希望教院学子肩负青春奉献初心,打造优秀志愿队伍,用心传递关怀与希望,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博爱雅艺’的师范气质。”
通讯员:王科逸 陈奕 吴超智 刘信义
编辑: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