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昌大学:创新数智培养 赋能地区经济
时间:2025-04-02 14:18:24来源:央广网

在当今数智时代的大潮中,数智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与高端化。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统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周德才教授讲解人才数智培养模式

“数智赋能”,培养高端统计人才

近百年来,南昌大学统计学科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1990年设立“数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2017年被列入江西省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群,迈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博士层次人才培养;2022年获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点,进一步拓展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荣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024年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今,南昌大学统计学科已建立起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水平统计人才。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对高端统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科在学科负责人周德才教授的引领下,率先提出了“两基、三维、四轮、五塾”的创新能力数智化培养体系,以“多元链接、数智赋能”为核心,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统计人才,该成果凭借其卓越成效荣获2023年度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两基联合”,打破统计人才数智平台瓶颈

依托云教学平台和思政教育平台,有效提升了统计学硕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云教学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思政教育平台则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维链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统计学科构建了“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竖向进阶”的“三维链动”培养新模式,通过打造“多学科课程”“多学科导师”“多学科团队”相互交叉的横向融合体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构建“创新高校-创新学院-创新学科-创新基地-创新团队”纵向贯通路径,打破了学生创新能力平台瓶颈;通过构筑“创新助手-创新能手-创新(行家)里手-创新高手”四级竖向进阶阶梯,形成了具有南大特色的统计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南昌大学统计指数与金融科技导师团队开展教研活动

“四轮驱动”,确保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可持续发展

统计学科打造由“发动机制”“推动机制”“主动机制”“自动机制”相互连接的“四轮驱动”新机制。发动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推动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动力;主动机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自动机制则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自我优化和提升。

“五塾协同”,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并进

统计学科构筑由“创新能力辅导塾”“前湖论坛塾”“实证分析培训塾”“权威期刊论文分享塾”“工作论文讨论塾”相辅相成的“五塾协同”新载体,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并进。创新能力辅导塾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创新指导;前湖论坛塾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证分析培训塾提升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权威期刊论文分享塾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论文写作技巧;工作论文讨论塾则为学生提供论文交流和反馈的机会。

统计学等专业研究生开展“五塾”学术活动

“多元链接”,统计学科教育教学结硕果

统计学科构建的这一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使南昌大学统计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产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学术成果丰厚。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累计发表70篇学术论文,其中18篇SCI论文,23篇CSSCI论文;竞赛屡获殊荣,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38项奖励,其中26项国家级奖项;就业率持续100%,自2015年以来,累计培养116名统计学硕士,多名毕业生进入国家统计局、金融监管机构、知名证券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科研项目层出不穷,研究生共主持13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在数智化统计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南昌大学统计学科的教师团队拥有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在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中不断取得突破,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等2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荣誉,以及2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含国家级2项)。同时,还建设了33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5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优质资源。

南昌大学统计学科的改革成果不仅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认可,还与福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统计学硕士培养模式的全国推广。

未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科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和实践理念,不断完善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统计人才贡献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德才)

https://jx.cnr.cn/fz/20250402/t20250402_527120790.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