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立社区矛盾调解中心 巧解邻里纠纷 奏响“和谐”乐章
时间:2025-01-08 09:15:46来源:西安新闻网 

巧解邻里纠纷,让摩擦消弭于无形,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直播说法、上门普法,一头连着居民的家长理短,一头系着基层的和谐稳定……

在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福邸铭门社区的矛盾调解中心里有一支由律师、高校老师、商会代表等组成的专业的调解团队。四年多时间里,他们用法理与情理将一起起棘手纠纷巧妙化解,用耐心与真心成为社区和谐的“守护者”。

成立社区矛盾调解中心 让邻里纠纷不出小区

新城区韩森寨街道福邸铭门社区成立于2021年,由原秦川社区和一个商品房小区组建而成。虽然是个新社区,但社区的整体情况却比较复杂。

社区矛盾调解中心“新邻里”直播间线上普法。受访单位提供

“秦川社区都是厂矿家属院,居民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容易产生邻里纠纷;新的商品房小区,业主与物业之间矛盾很突出。”福邸铭门社区党委书记蔺倩说,社区成立之初,她和同事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社区邻里纠纷多的情况,成立了社区矛盾调解中心。不久后,在街道的牵线搭桥下,蔺倩认识了一直致力于公益调解事业的专业调解专家马梅。在马梅的召集下,一支由11名律师与14名行业代表组成的专业调解团队“和之舟”正式入驻社区矛盾调解中心。

福邸铭门社区为“和之舟”团队颁发荣誉证书。记者 南江远 摄

“我们团队很多都来自于民主党派,专门聚焦法律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马梅说,她曾是碑林区法院的特约调解员,这次入驻社区对她和团队来说,是走进了矛盾纠纷调解的最前沿,从群众中了解,再从基层中总结,切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治理真正赋能。

“社区矛盾调解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需要深入了解根源,找准问题症结,才能掌握矛盾化解的主动权。”蔺倩说,社区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邻里纠纷并且熟悉居民,“和之舟”公益团队拥有律师、高校、商会等资源,双方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不仅能及时化解管控矛盾风险,也能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共治效能。

本着“问题不过夜,矛盾不上交,化早化小化苗头”的原则,社区与“和之舟”团队一起携手,开启了四年多的“公益调解”,让邻里纠纷不出小区。

摆律法 讲情理

福邸铭门社区21街坊小区有一对特殊邻里,他们上下而居。楼下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王阿姨多年来独自抚养照料重度残疾的女儿。楼上则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刘阿姨十余年独自照料偏瘫的残疾爱人。

王阿姨的女儿对于噪音较为敏感,易造成病情波动,刘阿姨长期在家照料老伴难免产生噪音,王阿姨对此很有意见。十多年来,双方曾多次发生争执,激动时候甚至动手推搡,矛盾十分尖锐。“多年来,我们屡次上门调解,但是双方情绪激动,都不愿让步。”蔺倩说,“和之舟”团队介入后,派出了擅长民事纠纷的资深律师王艺霏,事情有了转机。

了解到双方的特殊情况,王艺霏采取了背对背调解。“我楼上楼下两头跑,先动之以情,讲述两家生活的不易之处,让他们先共情,再相互理解;再讲理,站在专业角度分析各自对对方产生的影响;最后劝说他们各退一步,包容彼此。”王艺霏说,调解期间她站在法理、情理及心理疏导不同角度切入、循序渐进,双方都体会到了对方的不易,最终握手言和。

在福邸铭门小区,同住一层楼的邻居也有一段积攒已久的恩怨。十多年前,302住户想安装空调,但线路必须经过301住户家,301住户没同意,双方因此结怨,关系紧张。几个月前,301住户也要安装空调,走线路时发现公共区域的线路管道被302住户堵住,十多年的恩怨再次被激化,双方便在小区微信群里发生了激烈争吵,更是扬言要动刀砍人。

看到信息后,社区网格员立即联系物业及辖区民警前往,“和之舟”团队也派出了一名资深律师莫薇薇。这一次,莫律师先从法理角度切入,有理有据地为302住户分析了破坏公共区域管道所需承担的责任。再动之以情,劝解双方互相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6个小时的背对背调解后,双方最终互相道歉并和解。

除了化解矛盾纠纷,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还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了让法律服务“零距离”,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以“大树下的法律课堂”“新邻里直播间”等形式,围绕“婚姻法”“继承法”“物业纠纷”等居民关注的法律问题定期开展普法服务,真正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零距离。

据统计,福邸铭门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共调解处理矛盾180余件,开展知识讲座5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120余次,线上宣传5000余次,真正成为邻里纠纷的“润滑剂”,社区和谐的“守护者”。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5-01/07/content_7048856.htm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