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博济爱康”实践团来到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开展为期9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为小江镇贡献出青年人一份的力量。
一、“医”路传递,康济阳山
夏日炎火连天,白衣穿行人间9天的行程,7天的义诊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清晨到晌午,从黄昏到深夜在张家毓博士、黄伟萍副教授和陈思燕老师的带领下,“博济爱康”实践团的义诊足迹遍布小江镇。实践团来回小江镇卫生院、大坪村篮球场、石螺村卫生院等地,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温暖贴心的义诊服务,除了有传统的推拿按摩、艾灸、耳穴、刮痧、针灸、量血压、血糖以外,还有电罐和超声波等项目。
实践团认真接待每一名前来问诊的群众,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践行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宗旨,充分展现了医疗志愿者的大爱情怀。村民们反响热烈,普遍表示高度满意。
图为实践团在小江镇卫生院爱心义诊活动合照。(通讯员 刘向杰 供图)
二、筑牢健康第一线,健康宣传少儿行
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下,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博济爱康”实践团于8月8日上午在阳山县小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义教趣味活动以及脊柱侧弯筛查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宣传急救、性教育、健康护牙等知识,不仅提高了小江镇青少年们对健康的重视,还为广大青少年家庭普及了脊柱健康的重要性,为小江镇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了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健康意识的新一代,为国家的未来注入活力与希望。
图为实践团与参与活动人员现场合影。(通讯员 刘向杰 供图)
三、寻红色足迹,承不朽遗风
为深入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学习与讲好小江镇红色文化故事,实践团参观了阳山人民武装起义纪念碑,并拜访了当地老党员与退伍的铀矿士兵共计6户。盛夏如火,成员们以火热青春比肩炽热盛夏,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探寻那些闪耀着革命光辉的红色印记,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陈莲好支书一同前往慰问老党员。(通讯员 刘向杰 供图)
四、阳山养老传深情,共筑长者健康梦
“都说阳山生活好,我把幸福当歌唱……”走进阳山县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看到,里面的老人们三两成群,或切磋技艺,或读书看报,或锻炼身体,欢声笑语不断。
2024年8月9日上午,实践团联合阳山县妙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阳山县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服务活动,践行“百姓健康、千万关怀”的初心与使命。
实践团通过与老人们一起做五行操,给老人们带来歌舞表演、演示八段锦、做趣味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长者们的脸上绽放出笑容。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青春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参与人员合照。(通讯员 刘向杰 供图)
五、七夕佳节、传递爱意
恰逢七夕佳节,8月10日上午,实践团在小江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爱在七夕,情满乡间”活动。以花传情,传递温暖。活动中,队员们把亲手包扎的花束与手写的祝福卡片纷纷赠予参与活动的居民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的力量。
同时,实践团还举办了“移动照相馆”的活动,一张天安门的背景布,两把椅子,简易的摄影棚就搭建起来了。实践团当天共拍摄了50余张照片,以一张张照片为媒介,传递了跨越代际的温情与爱意。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村民“爱在七夕,情满人间”活动合影。(通讯员 刘向杰 供图)
六、匠心传承,让非遗文化绽放新光彩
雪白方田似水晶,泡磨滤煮点浆成。在小江,豆腐是人们红白喜丧,待亲接友,老幼皆喜的一道家常菜。山水豆腐不仅是小江的代言美食,更是载着山水情结,化作一个符号,衍生成一种情怀,成为萦绕阳山人梦乡里一口醇厚清香的家乡味。实践团队员有幸在传统制作现场见证了山水豆腐从泡豆、磨豆,到过滤、煮豆,再到点浆、压板成型的全部工序。
从近代中国以来,传统打铁已在阳山县小江镇一带出现。通过祖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小江镇民间文化的瑰宝,更是在2022年被获批为阳山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次采访中,实践团有幸见证了传统打铁技艺的魅力,了解到其特有的锻造工艺。
在这个总人口约4万,总面积约22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那往返村庄的小道,早已被双脚丈量了千百遍
那湿了又干的短袖,是每次外出义诊时的常态
那来往村民的笑脸,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那小卖部的冻西瓜,是我们忙碌一天后的快乐
这个炽热的夏季,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博济爱康”实践团在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书写了一段难忘的篇章。旅程中,实践团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感动与收获。
“博济爱康”实践团,始终行走于服务的征途,承载着爱与希望,不断前行。
等枝桠,成繁花......
让我们以满怀期待的心情,共同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我们,定会再相见。
(通讯员:汪汉城 刘向杰 摄影:黄宏森 刘向杰)
编辑:何旭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