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能做什么?
时间:2024-02-29 08:43:57来源:上观新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创性和高度引领性、实践性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义不容辞。作为人才集聚的高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特点,更好地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高校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努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面向未来,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打造国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高地,努力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增动力、再立新功。

一要高举科技创新大旗,勇做科技创新的支撑者和贡献者。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融汇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争取得更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切实筑牢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基石。要推动高校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新动能。

二要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勇做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全学科、全产业”链接优势,进一步引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要积极推动社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助力国家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重点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加强学科布局和科研攻关,推动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高质量数字产业集群。

三要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勇做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关乎人类未来。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办学治校的全领域、全过程,坚持走绿色、低碳、环保的办学之路,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要积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应用,促进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助力国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力争产出更多更好的绿色金融研究成果,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高校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要以新知识培养新人才。知识改变命运,新知识孕育新动能。以新知识培养新人才就是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全面讲授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以科学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引领学生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其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构建学生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努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要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应全面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全周期培育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五育并举”,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极大丰富学生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更好地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重要市场主体。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要“开门办学”,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高质量人才。

要积极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努力把企业的优质资源整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深入推进“企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打造“培养、就业、创新”全周期人才培养链条,持续为企业提供“产销对路”的高品质人才。

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研发。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能力。要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坚持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来孕育企业科技创新的未来。要上门服务,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向企业输送研发团队、技术团队,大力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努力为企业研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要促进企业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活动,更好地实现企业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支持。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多角度服务企业创新发展。要发挥管理学科优势,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和自主创新的互融共生。要发挥组织学科优势,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组织服务创新的功能。要发挥多学科优势,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帮助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融资目标,更好地打造品牌,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等,努力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张林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720284.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