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大动脉,事关钢城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济南钢城区铁路护路里程合计40.942公里,其中,普铁护路里程20.35公里,途经辛庄、颜庄、艾山、南部新城四个街道(功能区),沿线共有15个村(社区);济莱高铁里程20.592公里,依次经过辛庄、里辛、汶源三个街道,沿线共有20个村(社区)。钢城区铁路里程长,特别是普铁沿线多数为非封闭线路,途经村庄、农田、公路路口,安全风险隐患较大。为进一步筑牢铁路安全根基,济南钢城区委政法委(区护路办)创新打造“护路+”新模式,保障铁路安全运行。
一、“护路+网格”,打造“2+3”巡防新模式
优化队伍,创新模式。创新“331”巡防模式,组建巡查防护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即在3条铁路线(东莱、辛泰普速铁路和济莱高铁)建立3条巡护防线(专职护路队伍、双段长队伍、普铁兼职巡线队伍/高铁护路网格队伍),聘用1支专职铁路沿线保洁队伍,共计130余人的巡查防护环境清理队伍,切实实现铁路沿线巡查防护和环境清理全覆盖。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针对当前铁路护路队伍的智能化、年轻化及专业化工作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顺序、有区别地对各级专兼职护路队伍开展法律法规、智能应用、业务知识等各项学习培训,截至目前,举行2场培训会议,进一步加强专兼职队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数据管控,实时调度。为贯彻“智能护路”新模式,武装智能护路APP,实现护路联防工作科技化、数据化,每天通报护路工作数据表,每周视频调度工作情况,每月提醒护路联防工作重点,本年度,共有32名护路人员获得了总计28600元的护路联防奖补,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护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护路联防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励全体护路队伍在护路联防规范化建设深化年,勇担责任、创新作为,为实现平安铁路贡献力量。
二、“护路+科技”,打造智能护路科技网全覆盖
科技护路,高效发展。为推进科技护路智能化,更好地维护铁路安全运行和沿线治安稳定,钢城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护路工作方案,以牛马庄护路房为中心护路房,配备智能硬件设备,链接视频调度平台,打造沿线视频监控,实现护路联防智能化建设重点突破和高质量发展。
摸排分析,全面建设。对普速铁路非封闭路段深入摸排,投资30余万元在铁路沿线重点路段安装视频监控近40路,基本实现重要路口路段全覆盖,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
深化覆盖,优化管理。在市委政法委的支持帮助下,在普铁沿线新增100余路视频监控,确保铁路沿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覆盖率逐步提升,实现普铁沿线视频全覆盖。做好已建点位的运维保障工作,保障沿线视频监控在线率和出图率持续100%,切实提升新时代护路联防工作科技水平。
三、“护路+联动”,打造铁路护路安全牢固防线
健全体制,联动防控。针对普铁、高铁不同情况,进一步优化落实领导小组职能,推进铁路护路工作由一元治理向联动共治转变。督促相关街道功能区同步成立相应机构,健全爱路护路联防组织架构,实现横向打造区级铁路护路联防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互联互通,做到事事有回应;纵向深化区、街道(功能区)、村(社区)三级护路联防组织,实现件件有落实。
同心合力,保障安全。在“6.29羊群上道”事件、“8.12撞击铁路桥涵”事件发生后,钢城区及时总结反思,全面摸排风险隐患,多方联动夯实护路防线根基。经实地考察,在东莱线艾山街道非封闭路段安装防护栅栏500米,向济南铁路局申请在东莱线加装防护栅栏2公里。联合区交通局对辖区内13处25个“铁跨公”桥梁涵洞进行实地摸排,选取7处“铁跨公”桥涵安装15个第二道地方铁路限高架,切实打牢铁路限高架、地方限高架及警示牌三道安全防线,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严防重大事故发生。
形式多样,联合宣传。钢城区护路办横向联动、纵向落实,以“五进”为方向,充分调动成员单位用新方法、新形式,持续推广“五防”“5·26我爱路”等主题爱路护路宣传活动,并利用集中宣传带动日常宣传。截至目前,我区各层级护路联防组织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活动260余次,覆盖群众数量72000余人,发放宣传物品63000余份。
四、“护路+温情”,打造有温度的护路守护
钢城区护路办始终坚持温情护路,在保障铁路安全的前提下,实行“温情化”管理。投入10万余元为三座护路房重新装修改造,并配备床铺被褥,安装空调,免费提供水电,以供护路队员居住。护路房白天是工作单位,晚上是温暖的小家。同时,鼓励护路员在工作之余发展副业,免费提供护路房周围空地进行种植、养殖,增加收入。杨家横护路房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杨家横的护路员是一对夫妻,他们夫妻二人坚守护路岗位30余年,以房为家,日夜守护铁路安全。专职护路员是守护铁路的主力军,铁路安全运行的背后,是每一位护路人不懈坚守。“温情化”管理不仅守护了铁路安全,更守护了护路员心中的温暖。
http://www.jnzfw.gov.cn/content-12-72442-1.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