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建设者,争分夺秒奋战在工地。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3月8日15时36分,当“工程同意验收通过”在小汤山医院现场响起,北京建工集团小汤山医院修缮工程项目指挥长白恒宏的内心百感交集。有专家说,中国每一座超大城市都应该建一所“小汤山医院”,作为永久性的城市传染病危机处理的备用系统。小汤山医院,正是17年前的北京经验。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7天建成一座临时传染病医院,创下医院修建速度之最。随后运转的51天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并创下病死率最低、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纪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北京未雨绸缪,决定启动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床位1600余张。53天,同一片场地,近1.5万名建设者用热血与信念筑起生的希望。
“阻击战”
现场工人高峰时达1.5万人
2020年1月23日,年过半百的抢险大队副队长范桂生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北京昌平小汤山医院。两个小时前,他接到通知,市政府决定对小汤山医院开展改造施工,抢险大队必须充当“急先锋”,以最短的时间展开施工。“17年前,我来了;17年后,我还能干。”站在等待平整的场地上,那段经历又涌上心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蔓延至全国。1月23日,武汉市宣布筹建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举国期待。同一天,北京未雨绸缪,决定启动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
“如果将17年前的建设比做‘遭遇战’,17年后的小汤山医院改造就是‘阻击战’。”白恒宏说,与时间拼速度,是所有建设者的信念。
“什么都别说,干就是了!”这是北京城建集团小汤山医院修缮工程项目经理刘奎生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庚子年的除夕,一场大调动在北京城北悄然进行着。北京城建集团组织旗下土木工程总承包部、园林集团、住总集团、城建道桥集团等加入建设。北京建工集团征调旗下总承包部、六建集团、市政路桥集团等火速驰援小汤山。
与此同时,北京建院挑选下属参与过最多医疗建筑涉及项目的团队,24小时投入到改造设计工作中,仅3天时间便完成了第一期、160余张图纸的设计。
高峰时间,现场的建设工人总数接近1.5万人。虽没有滚滚硝烟,但所有参与者都知晓,这场与时间的竞赛,只能赢,必须赢!
改扩建 堪比“精细化手术”
“平生最爱是红妆,一生却为这一身。”3月12日,吕艳红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配图是一套建设者的工装。巾帼不让须眉,这是工友们对这位现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评价。
1月31日,正在家里给80岁老父亲举办寿宴的吕艳红接到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小汤山,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新建临时床位用的是集装箱式盒子房,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设计图纸深化为排布图,每一根梁定在哪儿,盒子与盒子间怎么衔接,都得算得分毫不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尽管两支“铁军”都有过一次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经验,可17年后的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难度系数依然不小。
以火神山医院做比较,火神山医院是2层箱式房设计,小汤山医院是3层箱式房设计,而设备用房又设置在3层病房的上部,相当于4层设计。
再看看改造区域。从康复医院的病房改造成传染病病房,意味着要新增通风系统、弱电系统、新风系统、负压系统、VRV空调系统、外部电梯,同时各系统横向和纵向都要联通,确保医生和患者全隔离。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这种改造,无异于一场“精细化手术”。
办法总比难题多。为解决设备用房在屋顶的荷载难题,建设者通过加固柱子,并在房间四个角的承重关键区域支设模板进行二次注浆,用混凝土立柱和钢立柱共同撑起建筑。
新增电梯安装中,为解决作业面狭小的难题,建设者用上了“接力传递”的方式,用紧邻楼体东部的汽车吊将基座梁和曳引机从卸货位置吊起,放置在楼体的东北角附近,再由楼体北部靠东区域工作的汽车吊“接力”运输。第一天确认图纸,第二天完成订货,第三天生产,第四天到场安装,一台电梯的效率就是寻常的7倍。
技术武装
无限趋近正式医院
1月23日到3月15日,53天的时间,一座全新的小汤山医院问世了。
记者注意到,虽说是临建医院,但小汤山医院向正式医院的高技术含量无限趋近。设计时,新建区域内的空调冷凝水、实验室排水、垃圾处理等排水都进行预处理再排入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达到传染病医院排水标准。雨水系统有组织收集再排入市政雨水系统,避免了回渗造成的环境污染。
科技力量外,小汤山医院还有暖心的细节。为了让医生与病患在抗击疫情的压力下获得精神上的疏解,新建区域的盒子房外特别加上了配色,从红到蓝渐近变化的颜色,表达美好,传递能量。病房区域,在每间病房的门口,有一个“双门互锁传递窗”,从门外向屋内递送物品时,通过这个传递窗,可以做到传递物品的双方互不接触。
怀仁爱之心,定使命之魂!
3月16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出生于1988年的燕晓嘉看到消息后,开心地收拾行李,准备返回内蒙古的项目。原本是回北京休假的他,整个假期期间都坚守在小汤山医院,以“战区长”的身份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连孩子的两岁生日都没顾上。
“17年前,我的父亲参与了2003小汤山医院的建设。17年后,我很幸运能接父亲的班,再建一次小汤山。”燕晓嘉说,他就期盼着疫情结束,待春暖大地,愿山河无恙。
本报记者 赵莹莹
编辑:益语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