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代表着城乡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景。所有人期待着,徐徐打开的文明画卷,将浓墨重彩描绘出新农村的美好未来。
7月18日上午,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梨园村里,开启了海宁市“城乡文明结对”暨暑期“春泥计划”活动,通过城乡文明结对系列活动助推海宁乡风文明建设,一起助力海宁全国文明城市冲刺“二连冠”。
“春泥计划”启动。
城乡文明结对 让乡村诞生“新细胞”
满眼葱绿之时,家住袁花镇梨园村的52岁农户朱慧君向城里的“亲戚”通报自家梨子的收成,“今年收成不错,也卖得好!”
朱慧君的丈夫十多年前因为一场车祸一直卧床至今。她除了要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丈夫,还要支撑着一个家。家里有3亩梨园,采摘下来的梨子主要通过村里的合作社对外销售。而如今有了结对志愿者的帮忙,梨子的销路更广了。在这一群“亲戚”的帮助下,朱慧君今年的梨子销售了1200多斤,家庭增加了七八千元的收入。
“真的打心眼里感激他们。今年梨树认养活动让我们家的梨子成了爱心果园,梨子还没成熟就被早早预订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朱慧君感动地说。
朱慧君的故事是城乡文明结对的缩影。据了解,梨园村是浙江省精品梨生产基地,在千亩梨园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农忙、虫害、销售等问题成为梨农急需破解的难题。当时,市文明办和袁花镇共同开展“文明手牵手·志愿助梨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互联网平台,在广大市民和文明单位中发起“云”认养活动。首期实践助农款就达到4万多元,并转交给了农户。在后续也有更多市民通过网络来认领梨树,帮扶梨子销售,甚至江苏等地市民都来认领。
这样的帮扶,不仅体现在销售,还体现在技术、政策服务等方方面面。在前期志愿服务活动中,还成立了2020梨园实践“手牵手助梨农”志愿服务队,包括来自税务机关组成的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海宁市中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等单位组成的健康卫士志愿服务队,梨农大户组成的科技助产志愿服务队,机关党团员组成的阳光创意志愿服务队以及爱心企业周氏纺织、泓佳建设有限公司等代表组成的爱心助销志愿服务队。这几个月中,这些志愿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下田间、去地头,走基层,进农户,为他们送去更多服务。
志愿者走进梨园。
在当天的“城乡文明结对”暨暑期“春泥计划”活动启动仪式上,城乡志愿者、城乡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村与市级文明村、志愿服务总队和分队一一志愿进行了结对。
据悉,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扶贫结对和单向帮扶,在引导发挥文明单位资金、技术、管理、创新、文明创建等优势进行帮扶共建的同时,结对村也将发挥好自身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共同完善“城市+农村”志愿服务机制,提升城镇、农村志愿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双向互动,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启动“袁尖文明风景带” 串点成线以线建带
与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相比,农村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把现代化信息、先进文化、文明礼仪、科技知识等传播到农村,把经营管理理念和文明创建经验输送到农村,让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将加快农村文明建设进程。
作为海宁东部经济强镇和大平台,袁花镇和尖山新区(黄湾镇)这些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上不断发力。
比如袁花镇通过建立文明实践示范点、成立文明实践联络员队伍、发布“侠韵十二条”群众工作法,不断推动文明实践+网格连心由“进村”向“入户”深化、由“见人”向“走心”深化;尖山新区(黄湾镇)建立起“1+X”文明实践阵地矩阵,试行文明实践推广人机制,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还有袁花和尖山共同组建的“袁尖新韵”新思想传播团,整合两地资源和优势,形成了海宁市东部新思想传播特色。
如今的袁花、尖山乡村风景美不胜收,乡风文明也内涵丰富。其中,有很多的点位均展现出了很好的文明示范效应。如何将这些点凝聚起来,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当天,我市还启动了“袁尖文明风景带”,将串点成线、以线建带,为我市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区、打造“重要窗口”的文明风景线而努力。
“春泥计划”启动 首期文明实践研学
在硖石街道西山社区里,每年暑期,许多新居民的孩子汇聚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天南海北,特别热闹。
从2011年开始,西山社区开办“爱心教室”,联合海宁义工、爱心联盟、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新居民子女提供为期两个月的托管服务,今年已是第10期了。
“爱心教室”也是我市开设“春泥计划”活动的一个缩影。
从7月18日起,我市一年一度的暑期“春泥计划”又开始了。今年将通过充分调动、发挥部门力量和整合社会资源,让“春泥计划”成为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民心工程,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春泥计划”过程中,坚持将每年的“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经受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教育洗礼。
据悉,接下来,我市以暑期“春泥计划”为契机,组织志愿者和学生代表走进梨园,走进文明实践园,开展首期文明实践研学。
袁尖文明风景带启动。
城乡文明实践项目签约。
走进金庸旧居。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