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就业扶贫“好声音”:稳端“金饭碗” 唱响幸福歌
时间:2020-07-09 08:54:12来源:株洲文明网

核心阅读

对贫困户而言,一份稳定的工作寄托着一家人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是点亮未来的明灯。

然而,有的家庭,由于家庭变故、先天残疾、患有重病、信息封闭等原因,贫穷就像一盘深扎进土壤的老树根,仅靠他们自身的努力难以拔除。

今年以来,株洲市各级人社部门、驻村帮扶干部与社会力量,以决战之姿做好就业扶贫文章,帮扶由“输血”变“造血”,让贫困户的就业路越走越稳。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85万人,已就业人数5.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100%动态清零。

连日来,记者寻访倾听一个个就业脱贫故事,感受脉脉温情涌动。

贫困户:

农忙时耪田种地,农闲时则拿起绣花针刺绣。伴随“哒哒哒”的声音,在茶陵县经济开发区服装裁剪扶贫车间里,贫困户姜春华巧手翻飞,裁剪、缝纫、熨烫,做起来得心应手。

姜春华的丈夫多年前远走他乡打拼,2个小孩又在读书,她心里一直纠结:“照看孩子,就没了收入;出去打工挣钱,孩子又没人管。”前几年,为了送孩子上学,她不得不在县城租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今年,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姜春华经当地人社部门推介,到车间谋了一份活儿。“公司刚刚接了一批订单,还分给了村里其他的姐妹们绣,每人每年至少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正在食堂就餐的姜春华,看到手机中到账的工资条,笑容随即绽放。

“这样好的车间上哪找!”电话那端,虎踞镇五峰村的贫困户田保春笑声朗朗。由于疫情影响,他不得不留在家中,一时间心急火燎。

“保留岗位,社会保险正常缴纳。”田保春告诉记者,为了让工人安心在家照看孩子,车间特地出台了帮扶措施,100多名工人的“饭碗”得以保留。

“厂里有订单,员工有活干,冲刺业绩有信心。”东莞互利时尚供应链管理公司彭经理介绍,公司主要从事服装加工、生产、销售,产品主要销往湖南、浙江、欧美、东南亚等国内外地区。前期在茶陵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深入宣传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在思聪街道下清村、严塘镇爱里村、虎踞镇五峰村等26个行政村建设第一批“服装裁剪”扶贫车间。

“未来还会把车间做大做强,每个村吸纳不少于5名贫困人员进入扶贫车间务工。”彭经理介绍,公司对新进人员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化培训,让乡亲们尽快上手,不用出远门打工。

据悉,该公司已与市政府签订“服装裁剪”扶贫车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市160个贫困劳动力较多的村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200余个。

【画外音】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就业扶贫车间40家、就业扶贫基地33家,吸纳1705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服装裁剪”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通讯员 供图

盲人朋友:用心“拿捏”走上幸福路

7月6日,云龙区职教城一间不起眼的盲人按摩小店里,郭旺在招呼送走客人后,双脚贴住地面一步步往前挪,缓慢挪到店门口的小板凳边倚靠着坐了下来,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温暖惬意。

“眼前只有滚滚的浓雾、一浪大于一浪的浓雾,除了浓雾,还是浓雾。”20岁那年,郭旺患上了青光眼,视力迅速下降,只能捕抓到微弱的光线。

因为看不见东西,他四处“碰壁”,连正常生活都成问题,更别提能够独立工作了。一向阳光开朗的郭旺变得易怒、发脾气,是亲朋好友的忍耐和关爱,一点一点把他拽出了痛苦和绝望的深渊。

“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可以学门手艺,照样可以挣钱过日子。”多年前,郭旺在株洲市残联、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帮扶下,介绍到株洲黄程技能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开始学习盲人推拿。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学习一项技能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看不见,学得慢,按摩时老师手把手地教,记住穴位后我就和同学相互练习。”郭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天一练就是8个小时,手部关节生出了厚厚的老茧。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终有回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在朋友的帮衬下,郭旺借了2万元,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每次按摩,他都与顾客倾心交流,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疼痛程度,调整自己的按摩手法。渐渐地,他技术越来越精,顾客也越来越多。

命运在关闭一扇窗的时候,同时会开启另一扇窗。如今,郭旺虽然看不到顾客表情,但是他习惯把笑容挂在脸上,迎接每一个进店的顾客。靠着打磨出的按摩技艺,他一度将40平米的小店做到年营业额10多万元,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我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的按摩店扩大,再招几个盲人师傅,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郭旺嘴角上扬,微笑着说。

【画外音】2019年以来,全市完成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5万余人,参训城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盲人朋友在参加推拿按摩培训班。马文章 摄

公益性岗位:

前几天,陈坚整理好手里的一沓合同,长舒了一口气。十几份合同不厚,但对应的每个岗位却给困难家庭救了急、解了难。

陈坚是炎陵县就业局工作人员。近段时间,他与同事们持续开展就业扶贫攻坚专项行动,深入乡村、挂牌督战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炎陵县水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建安,因年龄偏大,又没有技术,属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法出门。挣不到钱,娃儿学费咋办?”郭建安心里愁得很。

“能不能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给郭建安这样的贫困户带来一些收入,缓解燃眉之急呢?”陈坚有了主意。

恰巧县里又下发了《炎陵县2020年就业扶贫问题“清零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多点开发公益性岗位,由各村和社区推荐人选,再由镇上来审核。

“人选上向贫困户和就业困难家庭倾斜。”陈坚介绍说,针对郭建安的实际情况,水口镇向县人社局申请增设村保洁员岗位,老郭如愿被安排在家门口就业。

清扫路边垃圾、查看有无塌方……每天早上6点多,郭建安拿上扫帚,拖着拖车,步子不紧不慢,干得细致认真。“感谢你们,把我安排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还有1400元补助,现在我们家里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郭建安感动地说。

除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公益性岗位也成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的“好帮手”。“以前看见村内环境脏乱差,感觉事不关己。但自从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见到垃圾我不仅会及时清理,还会引导乡亲们共同爱护村内环境。”保洁员肖智清说。

“‘就业难顾家、顾家难就业’,曾是不少有外出务工想法的农村劳动力的两难选择。”株洲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极大调动了贫困群众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画外音】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3800余个,全部用于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通讯员 供图

驻村干部:

“上班”这个词,曾经距离刘志国十分遥远。“家里贫困,又没啥本事,想要找份工作实在是难。”今年6月份,他通过炎陵县沔渡镇长江村帮扶队队长张奕介绍岗位,现在已经成为一家电子制造厂工人,日子逐渐有了奔头。

今年47岁的刘志国,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他靠着自家几亩薄田勉强度日,每天吃饭必须要有几碗酒下肚,经常喝得醉醺醺的。由于好吃懒做,赵必成对种庄稼没了耐性,一家日子越过越困难。去年,因无法忍受他“毫无志向”,妻子外出打工离家而去。

“老刘,有什么心思跟我们说,孩子还小,不能被耽误了!”张奕一有时间就会上门和刘志国聊天谈心。

“我都快50岁的人了,上班还有人要吗?”刘志国将信将疑。

“只能肯干,你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张奕开始留心打听各类企业招聘信息,迅速在村里建立起200人的微信群,一有招工消息便在群里及时公布。

听闻镇上有家电子制造企业用工紧张,张奕赶紧告知刘志国,并领着他去工厂参观。月薪3500元、超额计件给提成、还管食宿……看到公司招聘条件,刘志国成动了心,随即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进厂上班后,他简直变了个人,做起事来一个顶俩。”同村的工友赞叹说。

在张奕的办公桌上,一本沉甸甸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村里贫困户的大致情况。谁暂时未就业?谁家里有子女要照料?在扶贫工作队队员心中都有本账。

“大部分贫困劳动力吃苦耐劳能力没得说,辛辛苦苦种了地,因为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脱销。”张奕根据一些农户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抖音、快手实操电商培训,助力他们在线上打开销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现在,张奕与同事们对本村51户贫困户“点对点”走访多轮,积极化解贫困户疑惑,对回头看发现的问题整改清零。

【画外音】株洲市人社部门集中开展“百人百企进百村”就业扶贫攻坚行动,派出百余个招工小分队下沉到镇、村,将信息送到劳动力家门口。截至目前,已在5个县市区、76个乡镇(街道)举办招聘会,帮助6953名农村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

张奕在教老乡使用抖音平台。受访者 供图

“领头雁”:

“堂客,你看,丝瓜苗结出了新的丝瓜!”日前,醴陵市板杉镇擂鼓桥村刘湾组,贫困户唐家敏在自家蔬菜大棚里,细心查看着丝瓜藤上的黄色花朵,惊喜地招呼肖霞过来看看收成。

今年43岁的唐家敏,皮肤黝黑,一双手布满老茧。出生一个普通农户家的他,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两个姐姐,因父母身体患有疾病,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一家子生活过得挺困苦。

唐家敏没有逃避,咬紧牙关挑起家里的重担。2006年,他和5个退伍的战友信心满满地成立了种养农民合作社,种植瓜果蔬菜,但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合作社不久陷入了困境,东拼西凑借来的3万元钱几乎全部打水漂。

2008年和2010年,女儿、儿子相继出生、嗷嗷待哺。父母病重,孩子年幼,家里一度穷到买油盐的钱都没有,唐家敏只好再次向熟人开口借钱。

转机发生在2014年。村上将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还帮他制定了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等帮扶措施。

产业发展选什么项目?考虑到资金有限,帮扶干部建议唐家敏还是从投入小风险低成效快的瓜果种植开始。没有技术,帮扶干部就帮其联系镇农技站,还推荐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没有资金,当地政府就帮他落实了5万元“小额扶贫信贷”。这些帮扶措施给唐家敏打了一剂‘强心针’,坚定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

发展路子确定好后,唐家敏和妻子肖霞没日没夜苦干,先后又发展了优质葡萄种植、生猪养殖、黄栀花种养等产业。经过了2年打拼,在2015年底,全家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终于顺利脱贫。

日子好了以后,唐家敏也不忘帮助本村的贫困户。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家这么多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板杉人,又是一名党员,我一定尽心尽力带领大家一起富。”从2017年开始,唐家敏扩大了生产规模,合作社采取以土地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务工的形式,带领村上附近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村民李若林就是唐家敏帮扶的贫困户之一。2018年初,唐家敏主动找李若林谈心,并邀请他到合作社务工,偶尔做一些轻巧的农活,每年为其增收几千元,帮助他于2018年脱贫。

如今,每天天蒙蒙亮,唐家敏就和妻子肖霞到田间忙碌,除草施肥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傍晚时再把菜送到菜市场。

“下一步,我还打算养龙虾和黄花鱼。这几年内,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唐家敏夫妇对生活满满的希望从眉眼中溢了出来。

【画外音】2019年以来,株洲市为2032家创业载体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7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者给予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目前正在开展申报工作。

唐家敏在大棚里查看农作物。通讯员 供图

记者手记

就业扶贫 号角连营

给贫困户送钱送物,不如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我市从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培训技能、加强创业扶持等各个方面打出“组合拳”,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要想让贫困劳动力端稳“饭碗”,那就必须让他们拿到过硬的“敲门砖”,这个“敲门砖”就是掌握一门好手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户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不等不靠,赚来票子,更赢得自尊。

不求规模多大、不求装修豪华,小小“扶贫车间”,却能带动上百个贫困户就近就业。“扶贫车间”翻开了精准扶贫新的一页,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了增收的新方法,激发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良策。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扶贫车间走进村头,让更多农村群众尝到甜头。

就业扶贫如何才能精准?榜样的力量不能忽视。俗话说得好:“帮困不帮懒,救急不救穷。”只有让贫困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榜样,从内心发出“我要脱贫致富”的强烈动力,我们才能尽快“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通讯员/颜小波 罗隆平 刘勤翰)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