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医疗慈善与医务社工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在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社会工作发展专项基金、新浪微公益的支持下,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深圳市慈缘慈善基金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了本次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医疗慈善领域、互联网公益平台的诸位代表,共同探讨与慈善医疗救助、医务社工发展有关的一系列话题。
论坛旨在推动医疗慈善与医务社工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国家健康战略,提升患者福祉。希望通过专业交流平台的搭建,在“五社联动”的框架下,促进不同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经验和成果的交流,提升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慈善与医务社会工作的融合创新、专业发展,共同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现。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卢建、青海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副处长李生学、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肖燕、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医师周翾、美儿SMA关爱中心执行总监邢焕萍、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郑立羽、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苏细清、广州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医务社工项目总监温冬宝、字节跳动公益运营负责人罗海岳、腾讯公益平台区域运营经理张伽一、微博公益运营总经理的李峥嵘、阿里巴巴公益平台运营专家徐雅巍、支付宝公益平台高级运营专家陈思、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正琛、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仇序、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深圳市慈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李哲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了论坛。
创新、专业、多元——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方向
社会工作者,奔赴在社会服务一线,服务于我们身边最弱势的群体。医务社工是其中关键的一员,是连接患者和医护团队的桥梁,也是医疗慈善的重要连接力量。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这已经是“社会工作”第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卢建总结了北京市2021年的慈善相关工作成果,并将北京的慈善工作策略归纳为二十个字:“聚集规模,打造品牌,优化结构,做实基层,营造氛围。”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表示,在”五社联动“的推动作用下,将社会慈善资源和社会服务力量整合,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源的链接,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医疗慈善事业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此外,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高,但职业专业化道路的发展稍有滞后,缺乏明确的职业岗位。这需要引起各界的重视。
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正琛表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互联网发展迅猛,这就要求社工工作开发新的方法去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社工不能局限于小组和个案的工作手法,不能固步自封,要具备多学科、跨学科的能力,以助人为出发点,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主题演讲——探讨国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医务社工模式探索、社工行业发展等多个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发表了论坛主旨演讲:《国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王院长表示,首先,国家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目前还存在结构性的不对称的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接的方式。二是我们需要一支非常发达的医务社会工作队伍。现在已经出台了文件,有很好的要求,部分地方也摸索出了一条与中国特色结合的医务社工之路,从多个方面做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工模型,还需要不断地对接、展示、总结、传播和推广。三是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医务社工的枢纽、转化机制,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相关的政策,使医务社工焕发更大的活力。
青海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副处长李生学发表了主旨演讲《青海省医疗保障政策解读》,李处长以青海省为例,讨论了在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指导下,政府待遇保障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实践情况。
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肖燕发表了主题演讲《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维度医务社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她介绍,2018年,湖北省肿瘤医院成为湖北省第一家成立了医务社工部的公立医院,开创了“社工+医务人员+志愿者”的多维度联动服务模式,关注患者非医疗层面的服务需求,为患者提供医学专业程度高、资源整合范围广、多元学科交融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医生发表主题演讲:《武汉疫情中的心理干预和社工介入方向》。马弘医生从《紧急情况下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支持指南》入手,阐述了突发事件后,医务社工如何与多部门协作,如何在社区动员和支持、卫生服务、教育、信息传播等关键领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心理社会支持。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发表了主旨演讲《从我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演讲中提到,在党和政府支持、财政投入加大、社工专业作用提升和公众认可度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适应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体系中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与手段,结合目前医务社会工作者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舒缓治疗团队负责人周翾医生发表了主题演讲《舒缓治疗理念引导下的社工工作》。周翾医生从医生的视角讲述了她眼中医务社工的发展困境。从舒缓治疗的内容入手,周翾医生展示了儿童舒缓治疗团队如何综合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科研人员等多方力量,建设多学科合作模式,为大病患儿提供整体性的儿童舒缓治疗服务。
美儿SMA关爱中心执行总监邢焕萍发表了主题演讲:《社工视角下的罕见病患者赋能》。她提到,罕见病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非常缺乏。因为罕见病通常是疑难杂症,其知晓度较低,患者人数较少且地域分散,开展相关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根据罕见病患者、亲属、患者社群代表或意见领袖(KOL)不同的角色定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赋能。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郑立羽副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中对学生筹资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她表示,筹资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连接医院与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中,存在知识与技能的“貌合神离”,导致在实践场域中部分学生较难灵活将筹资知识用于医务社工的服务中。应将筹资知识融入情景化教学,以共情叙事激发融合学习动机,以任务指引驱动跨学科学习,以创新训练扩充整合行动,以服务实践促进融合输出。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苏细清发表了主题演讲《医疗社工的角色与功能:香港经验》。苏细清博士以香港经验探讨医务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异同,明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功能。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重要的统筹角色,同时也有联络人、代理人等身份,更中立地寻求各方的合作,链接多方多元的资源。当服务对象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药物干预时,则需要更为专业的医院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的专业治疗。
广州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医务社工项目总监温冬宝发表了主题演讲:《“六位一体”大病救助医务社工打造“闭环”服务》。温冬宝总监表示,在目前的医务社工救助中,医院、社会组织、患者的关系如同“背靠背”:三方是被动求助、被动帮助的关系,除经济资助外,三方互不相识,关系不紧密。这样的现状无法满足患者信息上、情感上的多重需求,无法满足医院“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治疗模式需求,也无法满足慈善基金会全面综合评估救助成效的需求。没有‘全程’,就不会有‘全人’,我们应从患者的经济、社会支持、家庭关系、情绪等各方面着手,从术前评估、术中支持、术后回访等各流程切入,展开救助。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医务社工从单纯的经济资助转变为患者"全人"服务。
互联网公益平台与公益组织应共创共建,共赴未来
来自字节跳动公益的罗海岳、腾讯公益的张伽一、微博公益的李峥嵘、阿里巴巴公益的徐雅巍、支付宝公益的陈思参加了圆桌论坛环节——“互联网公益平台视角下医疗慈善的机会与挑战”。
互联网公益平台的优势在于,自身的流量能够带给公益项目更多的曝光机会。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平台流量是能够影响项目筹款量的宝贵资源。如何能够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是每个公益组织所格外关注的问题。
对此,罗海岳表示,字节跳动公益是最新一批公益平台,一直关注医疗健康方向,希望通过短视频载体发挥各方力量,助力罕见病、医疗救助等领域的问题解决。希望有更多公益组织可以输出优质的、有公信力的内容。
张伽一说,腾讯公益是一个以社交化、透明化为特色的平台,以创造人人公益的生态环境为目标。腾讯公益会针对优秀项目提供一定的流量。希望通过平台的产品与工具,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维护捐赠人,让项目健康发展。
据李峥嵘介绍,2012年微公益成立,2012年,新浪推出微公益— 一个同时具备传播和筹款功能的社会化公益平台,为普通用户、公众人物、企业和公益机构提供了发起、推动和参与公益活动的平台,打通了用户从关注公益到参与公益行动的渠道。目前,已有超过4000万微博网友通过微公益平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微公益非常愿意携手更多公益组织,提升传播策略,与平台内容生态进一步融合。
徐雅巍介绍,除鼓励用户在淘宝对公益项目进行捐助外,阿里也致力于带动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关注、参与公益项目,精准匹配资源方和受助方。流量并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数字。商家支持哪个公益项目,并不是被动地听从“流量”的选择,而体现了商家自己的公益逻辑和关注的社会议题,也受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可信度、社会关注度影响。
陈思表示,支付宝公益平台上大病救助与医疗慈善项目共有6800多个,累计筹金额超过3个亿。医务社工的筹款项目也进入到平台筹资项目之中,但项目数和筹款量都相对比较少。未来此类项目要提升互联网筹款,第一层是关注流量曝光,第二层是提高曝光转化。从曝光到转化,需要公益组织与用户达成三个层面的共识:社会需求共识、命运共同体共识和担当者共识,让捐赠用户认同公益项目的服务目标、服务价值、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完成从看到-认同-行动的转化。
对于入驻平台的公益组织,互联网公益平台也有着自己的期望。罗海岳表示,平台希望大机构有大机构的担当,号召其他小伙伴共同进步。因为头部机构是非常清楚目前社会公益机构行业规则的,需要推动行业规范建设;小机构对自己也需要高标准高要求。希望公益机构都能回归初心,好好将自己的故事讲好,这样无论在哪个平台都能获得很好的支持。徐雅巍表示,公益领域内的各方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将较多分散的关注议题整合,使普通捐赠人更便捷地获得公益领域的信息。
圆桌论坛环节的最后,各互联网公益平台向公益组织送上了寄语。
罗海岳:“字节跳动公益平台刚刚起步,希望能跟公益组织的伙伴们一起进步,以一起创新公益的方式和渠道。”张伽一:“人人公益、理性公益。”李峥嵘:“以‘微博’之力,让世界更美。让个体被看见。”徐雅巍:“非常希望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共同思考,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陈思:“创建共建机制,使得不同领域、不同体量的机构共同参与到平台的规则构建中。大家一起向未来!”
编辑: 审编: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